标题:关于长孙无忌,有哪些相关的轶事典故? 内容: 长孙无忌,字辅机,唐初时期宰相、外戚官员,他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儿子,文德皇后同母兄,生母是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 下面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长孙无忌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后又结为姻亲。 唐高祖起兵后,长孙无忌前往投奔,并随太宗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后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 贞观年间,长孙无忌历任左武候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 他在立储之争时支持晋王李治,太宗临终前任命他为顾命大臣,高宗李治即位后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永徽年间,长孙无忌在《贞观律》基础上主持修订《唐律疏议》,冤杀吴王李恪,后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 显庆四年(659年),他被中书令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最终自缢而死。 上元元年,追复官爵,陪葬于昭陵。 轶事典故谏伐突厥突厥与唐朝结盟后,政局混乱。 唐朝官员大都建议对突厥用兵,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萧瑀道:“若不出兵,会失去乘乱攻取的时机,但如若出兵,又会背弃盟约。 我们应当如何? ”萧瑀建议出兵,而长孙无忌则道:“现在国家正息兵休战,等他们侵犯边境,才能讨伐。 突厥已被削弱,定然不会犯境。 若深入突厥腹地,我还没有看到必胜的把握。 我认为暂且按兵不动,保持信义,更为合适。 ”太宗听从了他的意见。 不言君过唐太宗曾对侍臣道:“大臣们顺从旨意的很多,犯颜直谏的却很少,如今朕想要听听自己的过失,你们不要隐瞒。 ”长孙无忌等人都道:“陛下没有过失。 ”后来,唐太宗又对长孙无忌道:“人苦于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你可对我明言。 ”无忌仍道:“陛下文治武功,让我们遵从都来不及,又哪里有什么过失可言。 ”支持晋王唐太宗废黜太子李承乾后,曾将长孙无忌与房玄龄、李勣留在两仪殿,对他们道:“我三子一弟(三子指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齐王李祐,一弟指汉王李元昌),都如此作为,我心里实在是苦闷。 ”他扑倒在御床上,拔出佩刀要自杀。 长孙无忌等人惊惧不已,连忙上去抱住太宗,夺过佩刀,交给侍立在旁的晋王李治,并问太宗心目中的太子人选。 太宗道:“我想要立晋王为太子。 ”无忌道:“臣谨奉诏令;如有异议者,请将其斩首。 ”太宗对李治道:“你舅父答应让你当太子了,你应当拜谢他。 ”李治下拜。 太宗又道:“你们已跟我意见相同,但不知社会舆论如何? ”无忌道:“晋王仁德孝顺,天下归心已久。 请您召集百官询问,如有不同意的,就是臣等有负陛下,臣罪该万死。 ”太宗遂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唐太宗虽将李治立为太子,但对他的懦弱性情忧虑不已。 他私下对长孙无忌到:“你劝我立雉奴(李治乳名),但雉奴懦弱,恐怕不能守护社稷。 吴王李恪英武果断,非常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怎么样? ”长孙无忌极力反对,太宗笑道:“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你才反对的吗? ”无忌道:“太子仁厚,乃是守成之主。 而且储君至关重要,怎能多次更改。 请陛下熟思。 ”太宗遂作罢。 君臣情重唐太宗曾得密表,称长孙无忌权宠过盛。 他把密表给无忌看,道:“你我君臣之间,没有什么可猜疑的。 如果我们都把听到的话放在心里不说,那么我们的思想就不能得到沟通。 ”太宗还召集群臣,当众训诫道:“如今我的儿子年纪都很小,无忌为我立过大功,我信任他,就跟信任我的孩子一样。 关系疏远的离间关系亲密的,新朋友离间老朋友,这都是不合情理的。 这些挑拨离间的话,我一律不听。 ”唐太宗病重时,将长孙无忌召到含风殿,用手抚摸他的面颊。 无忌悲不自胜,痛哭不止。 太宗把后事托付给他和褚遂良,又对褚遂良道:“无忌对我竭尽忠诚,我能拥有大唐江山,多亏他的帮助。 我死了之后,你要保护好无忌,不要让小人进谗挑拨离间。 ”不久,太宗便去世了。 论开言路唐高宗曾广开献书进言之路,希望从中发现人才,予以提拔重用。 但上疏虽多,却都没有价值,不足采用。 长孙无忌道:“陛下即位以来,各项政策都十分正确,根本没有什么遗漏和错误,那些希望通过侥幸获得提拔的人当然提不出什么有用意见。 但是陛下必须广开言路,如果杜绝言论,恐怕下情不能上达。 ”人情难免唐高宗曾对长孙无忌道:“我听说各地官吏,在处事之时仍讲情面。 ”无忌道:“讲情面徇私情,自古难免。 但要说徇情枉法,他们也实在不敢。 至于稍稍考虑人情,恐怕就是陛下也不能避免。 ” 发布时间:2025-07-14 10:02:49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0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