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李靖丰富了中国的军事思想,他提出哪些理论? 内容: 李靖,字药师,隋末至初唐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名将,一生征战数十年,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 他的治军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兵法理论。 下面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李靖出身陇西李氏丹杨房。 初仕隋朝,拜马邑郡丞。 后转仕唐朝,随秦王李世民进击王世充。 武德三年(620年)辅佐赵郡王李孝恭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并招抚岭南诸部。 武德八年(625年)起在北疆抵御东突厥入侵,贞观三年(629年)以定襄道行军总管总统诸将北征,以精骑三千夜袭定襄,使颉利可汗部惊溃,又奔袭阴山,一举灭亡东突厥,使唐朝疆域自阴山北直斥大漠。 因功拜尚书右仆射,封代国公。 贞观九年(635年),以足疾告退,同年再获起用,统军西破吐谷浑。 后改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晚年多病,阖门自守,不预政事。 贞观十七年(643年),列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终年七十九岁。 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景武”,陪葬昭陵。 唐肃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 晚唐以后逐渐被神化。 后晋时追封“灵显王”,到南宋时累封为“辅世灵佑忠烈王”。 主要影响开疆拓土李靖早年入秦王李世民幕府,随之征战。 武德二年(619年),入蜀协助赵郡王李孝恭筹划消灭南方割据势力萧铣。 次年(620年)三月,击败开州(今四川开县)蛮首冉肇叛军。 武德四年(621年)正月,向李孝恭献平萧铣十策,助其统十二总管兵。 以功加授岭南道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于是度岭至桂州(今广西桂林),招抚岭南九十六州。 武德六年(623年),协助李孝恭统七总管兵镇压反唐的辅公祏军,俘斩辅公祏。 武德八年(625年),突厥进攻太原,李靖以行军总管身份统兵万人屯驻太谷(今属山西)。 次年(626年)四月,在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峡石击退东突厥颉利可汗进犯。 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任定襄道行军总管,奉命节度并州都督李勣等六总管兵分道反击突厥,至贞观四年(630年)消灭颉利可汗主力,将其生擒,使唐朝疆域大为扩展,自阴山北直至大漠,北方安定。 贞观九年(635年),吐谷浑入侵,李靖自请出兵,以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率侯君集、李道宗等五总管兵西征,于次年(636年)平定吐谷浑之乱。 军事思想李靖才兼文武,勇敢善战,为唐朝的统一与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 同时,他将治军、作战又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 1. 强调做好战备,以应付突然事变:李靖认为,只有做好平时的战备,才能临机应变而立于不败之地。 他说:“若兵无先备则不应卒,卒不应则失于机,失于机则后于事,后于事则不制胜而军覆矣。 ”2. 强调先谋而后战:李靖指出: “夫决胜之策者,在科察将之材能,审敌之强弱,断地之形势,观时之宜利,先胜而后战,守地而不失,是谓必胜之道也。 ”倘若为将者不谋而战,则无异于“驱苍生而赴汤火,驱牛羊而啖狼虎”。 3. 强调攻守之宜因情而定:对进攻与防守两种基本作战类型,李靖不仅以“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归科胜而已”的论断,揭示出攻守二者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而且进一步阐明了攻守之宜因情而定的道理,阐发了“防御持久”的战略思想。 他说,“兵之情虽主速,乘人之不及”,但在“敌将多谋,戎卒辑睦,令行禁止,兵利四坚,气锐而严,力全而劲”时,“则当卷迹藏声,蓄盈待竭,避其锋势,与其持久,”4. 强调要善于运用“奇正相变”之术:李靖依据当时战争经验,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奇正作了系统而辩证的阐述,揭示出“奇正相变”乃是“奇正”理论的精髓。 他认为,统分作战的将帅只会用正不会用奇,或只会用奇不会用正的,都不是最好的将帅,只有“奇正皆得”者,才是辅国之良将。 而要“奇正皆得”,关键要善于运用“奇正相变”之术于战争实践。 为此,他强调在战法运用上,要以“示形”之法察明敌人虚实,依据具体情势而“临时制变”;在兵力部署上,要从敌情实际出发,做到分合适宜,奇正得当。 在战争实践中,只要善于运用“奇正相变”之术,做到“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就能达到“正亦胜,奇亦胜”的作战目的。 发布时间:2025-07-16 10:13:29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0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