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神宗发誓改革 内容: 赵顼,宋英宗长子,初名仲鍼,后改名为顼,出生于1 04 8年,卒于1 08 5年。 1067年1月,英宗病逝,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 顺应历史潮流,下定决心改革,是宋神宗期间一大历史功绩。 “不让改革,就不做皇帝”的故事,便反映了宋神宗力主改革的决心。 自宋太祖赵匡胤以来,到宋神宗即位,大宋天下已经走过了1 0 7年的历程。 在这一个多世纪里,原来曾一度生气勃勃的宋室天下,逐步走向因循守旧。 到神宗即位之前,已经弊病丛生,变得“民力困极,国用窘乏”。 这使宋神宗看到:再不改革,赵宋天下便难以持续下去。 于是,在熙宁、元丰年间,宋神宗决心以王安石为相,进行改革,力行变法。 因这种变法是在熙宁二年(即1 069年)至元丰末年(即1 08 5年)间进行的,故称为熙丰变法。 但在变法的一开始,便受到了高太后和元老旧臣司马光、文彦博、吕公着等人的反对。 他们重重设障,处处非难。 然宋神宗血气方刚,胸怀大志,以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量和勇气,决心将变法进行下去。 有一天,神宗陪高太后与他的弟弟、祁王赵颢去太皇太后处问安。 太皇太后听了反对派的意见,也不赞成变法。 乘神宗前来问安之机,便对其道:“我听说民间甚苦青苗助役钱。 ”神宗道:“青苗法是由政府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贷钱给农民以渡难关,待谷熟后还官。 这样,可以防止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不是不好,而是于民有利。 ”太皇太后故装聋作哑,不予正面回答,而又建议道:“王安石很有才学,然反对他的人甚多,不如暂时将他调离京都。 ”神宗自幼是有名的孝子,平时对太皇太后更是百依百顺,然而这一次,他却不听太皇太后的了。 他道:“现在满朝文武中,只有王安石能横下一条心报效国家,怎么能调出呢? ”太皇太后一听,这是神宗不买她的账,便顿时满面不悦。 神宗的弟弟见状,急忙劝他的哥哥道:“太皇太后之言,乃至理之言,陛下不可不思而行之。 ”神宗见弟弟也反对变法,不觉大怒,厉声道:“照你这样说,却是我要败坏天下耶? 既如此,那就由你来当这个皇帝了! ”众人一见不同意变法,神宗连皇帝也不当了,都有些害怕了。 特别是他的弟弟赵颢,见状更是吓得直哭,为缓和气氛,只好让步道:“我只说了一句话,乃是劝你,又何必如此激动,竟然说这样的话呢! ”结果,祖孙三代不欢而散。 尽管变法最终还是失败了,而神宗仍不失为一个年轻有为的皇帝,也是我国古代史上少有的青年改革家。 宋神宗还是个十分珍惜人才的皇帝。 元丰年间,时为通判的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因以诗反对变法,被以诽谤朝政罪下狱。 神宗知道后,虽然对苏轼屡次反对新法不满,但惜其人才,不愿深加治罪。 同平章事王珪,见神宗有赦放苏轼之意,便赶紧奏道:“臣下的看法,苏轼对圣上有不臣之意,应从重量刑。 ”神宗道:“苏轼虽然有错,但朕待其不薄,还不至于达到谋反的地步。 不知卿是如何知道的? ”王珪道:“他作咏松诗,内有‘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二句。 陛下龙飞在天,苏轼以为不是他的知己,却以地下蛰龙为知音,其意不充分说明他确有不臣之意么? 非严谴不足示惩。 ”神宗道:“诗人作诗,本为咏松,与朕有什么相干? 请你等不要再妄加牵强附会了! ”后又有人说司马光、张方平、范缜、陈襄、刘挚等人,都与苏轼有相类的举动,且私下联络,均应严惩,神宗更是不允。 最后,只是将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免予追究刑事责任。 下面是发生在宋神宗刚刚即位后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御使蒋之奇上书弹劾尚书左丞欧阳修,说其作风不正,与外甥女有乱伦之丑闻。 神宗看后,转问故宫臣孙思恭。 孙思恭答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并指出此事关系到大臣名节,应谨慎从事。 神宗下诏蒋之奇,让他拿出证据,蒋之奇的上谏本来就是道听途说,哪来的证据,见神宗令他出证,一时便慌了手脚,只好说出此事是从中丞彭思永处听来的。 神宗又诏问彭思永。 结果,彭思永又说也是听来的,并无证据,这彭思永又如何听来的? 经进一步查证,神宗终于弄清了说欧阳修乱伦之事纯属诬告。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欧阳修的内弟薛宗孺,平时因与欧阳修有矛盾,便捏造流言蜚语,说欧阳修有淫乱行为。 这流言蜚语不知怎么传到了中丞鼓思永耳中,彭思永又告诉了蒋之奇。 而蒋之奇未分真伪,竟然以此为由上奏弹劾。 宋神宗弄清之后,怒责蒋之奇诬告行为,遂后连同彭思永一并贬职,调出京城。 神宗严惩诬告,朝廷震动,天下服其明鉴。 发布时间:2025-07-21 09:38:15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0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