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臧洪字子源:汉末乱世中的忠义化身 内容: 臧洪(约160年—195年),字子源(一作子原),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县东)人,是汉末群雄中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以魁梧的体貌、超凡的胆识与忠义气节,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一、出身名门,少年显名臧洪出身于广陵射阳的士族家庭,其父臧旻是东汉名将,历任徐州从事、司徒府掾、雍奴令、扬州刺史、中山太守、太原太守等职,以“有干事才”著称。 《后汉书》记载,臧旻曾率军平定会稽妖贼许昭叛乱,并出使匈奴,安定边境,恢复西域通道,为东汉边疆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受父亲影响,臧洪自幼胸怀大志。 他十五岁时因父功被拜为“童子郎”,入太学读书,以才学和气度闻名。 后被举孝廉,任即丘县长,但因不满董卓专权,中平末年弃官归乡,投奔广陵太守张超,担任功曹一职,开启其政治与军事生涯。 二、首倡义兵,酸枣盟誓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废少帝刘辩,立汉献帝,并纵兵劫掠洛阳,关东诸侯纷纷起兵讨伐。 臧洪向张超提出联合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等势力共讨董卓的建议。 张超采纳其策,与兄长张邈共推臧洪为盟主。 在酸枣(今河南延津县北)设坛盟誓时,各路诸侯因惧怕董卓而互相推诿,不愿登坛。 臧洪毅然升坛,歃血为盟,慷慨陈词:“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惧沦丧,破灭京畿。 今诸侯歃血为盟,誓言协力同心,共诛国贼,救护天子! ”其辞气激昂,涕泪横流,闻者无不激扬,士卒莫不奋臂欲战。 这一事件标志着关东联军正式形成,臧洪也因此成为汉末反董卓斗争的核心人物之一。 三、治理青州,威震四方盟誓后,臧洪因才能出众被袁绍赏识,先任青州刺史,后迁东郡太守。 在青州任职期间,他以“宽仁为政,抚恤百姓”著称,仅用两年时间便使境内群盗奔散,社会安定。 《三国志》记载:“洪在青州二年,群盗奔走。 ”袁绍惊叹其才能,称“青州素多盗贼,洪到,吏民安集,盗贼屏息”,遂改任他为东郡太守,治所设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 四、为友殒命,城破身死臧洪的忠义气节在张超之难中达到顶峰。 兴平二年(195年),曹操围攻张超据守的雍丘(今河南杞县),张超向臧洪求救。 臧洪深知袁绍与曹操暗中勾结,仍不顾个人安危,向袁绍请求增兵救援。 袁绍因忌惮曹操势力,拒绝发兵,导致张超城破被杀,家族灭门。 张超之死彻底激怒臧洪。 他当众撕毁与袁绍的盟约,宣布与袁绍决裂。 袁绍兴兵围攻东武阳,历时一年未能攻克,遂命臧洪同乡陈琳写信劝降。 臧洪回信《与陈琳书》,痛斥袁绍“无信无义,不配当主公”,并表明“义不背亲,忠不遗君”的立场。 袁绍增兵急攻,城中粮绝,臧洪杀爱妾分食将士,士卒皆泣不能仰视。 最终城破,臧洪被俘。 袁绍曾爱其才,欲劝降臧洪,但臧洪宁死不屈,怒斥袁绍:“袁家四世五公,饱受朝廷恩泽,今王室衰微,非但不扶助,反欲图谋不轨,杀害忠良以立奸威! ”袁绍羞愤交加,下令处死臧洪。 臧洪部下陈容因抗议袁绍“诛杀忠义”被一同处决,史称“袁绍一日杀二烈士”。 五、历史评价:忠义的象征臧洪的忠义气节为后世所敬仰。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遒文壮节,于汉季及两人焉,孔文举(孔融)、臧子原是也。 ”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在《汉末英雄记》中为臧洪立传,称其“雄气壮节,冠于群雄”。 唐代诗人李贺在《浩歌》中写道:“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 看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 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 看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 ”虽未直接提及臧洪,但以“雄气壮节”暗喻其精神。 臧洪的一生,是汉末乱世中士族阶层对“忠义”的执着追求。 他以生命为代价,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价值观,成为后世忠臣义士的楷模。 发布时间:2025-07-25 11:29:09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0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