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武则天重用酷吏、男宠和武氏子侄,惨遭非议 内容: 作为一个女性的最高统治者的武则天,重用酷吏、男宠和武氏子侄,好像是事所难免,但毕竟是她在政治上欠缺的一面。 因此遭到当时和后来的一些史学家们的非议。 然而,在她执掌政权的五十多年间,的确不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社会秩序大致安定,百姓还算过得下去。 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也就是唐太宗死后的第三年,全国户籍册上只有三百八十万户,可是到了武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已经发展到六百一十五万户,差不多增加了一倍。 可见当时的生产是继续向前发展的。 则天统治下的政治状况,虽然比不上唐太宗贞观时期,但确为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使它成为唐朝的极盛时代。 之所以能够出现这种较好的局面,当然和则天推行的政治措施有着密切的关系。 则天重视农桑,在某些地区施行了屯田制度,并且很重视选拔有能力的官吏。 在选拔人才时,她不拘资历,不问门第,对于确有治国之才的人,多给以信任和重用。 比如,对狄仁杰等几个有名的宰相,就是如此。 狄仁杰,并州(今山西省)太原人。 仪凤年间(公元676年--679年),做大理丞(掌管刑法的官), 到任一年,就处理了二万七个遗留案件,而且没有一人讼冤。 武卫大将军权善才由于失误,砍了唐太宗坟上的一棵柏树。 在封建社会,为了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不管什么原因,毁坏皇帝坟上的树木,都是一个大罪名,因而唐高宗立即命令将权善才斩首。 可是狄仁杰却上奏高宗:“权善才由于一时疏忽,砍了太宗坟上的柏树,不应给以死罪,给以免职的处分就行了。 ”高宗大怒道:“善才砍了先帝坟上的树,让我落下了不孝的罪名,如若不把他杀了,来叫我怎样对得住先帝呢! ”旁边的人见高宗发了牌气,便使眼色让仁杰赶快退下朝去。 可是,仁杰不但不走,反而进奖步申辩道:“国家制订的法律,是让大家照着办。 按照法律,善才并没犯死罪, 却要杀他,那还要法律干什么呢? 陛下如果为了一棵树,就轻易杀掉一个将军,那么,千年之后,人们会说陛下是什么样的皇帝呢? 正因为如此,臣不敢违抗法令把善才杀掉,让后世说陛下是无道的昏君。 ”高宗听了仁杰这番义正词严的话,虽然心里很不舒服,但却感到他说的确实在理。 于是,便免除了善才的死刑,不久,又提升仁杰为待御史。 发布时间:2024-04-13 09:07:30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