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知者乐水”乐的是什么 内容: 说起孔子对于水的看法,相信大家都会想起“知者乐水”这句话。 《论语·雍也》中记载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阐述了他对仁者、智者的独到体悟。 对于乐水乐山之别,朱熹注释说:“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所说不无道理。 孔子固然是以仁者自期的,但生前似乎不敢以仁者自许。 孔子曾经对学生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论语·述而》)不过,倘若有人称许孔子为智者,或许他不会拒绝。 《中庸》中记载孔子说:“好学近乎知。 ”而孔子对于自己的好学,似乎是充满自信的,他曾经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又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那么如此好学的孔子,自认为近乎“知者”,应该是顺理成章之事。 那么孔子这位“知者”为何“乐水”呢? 这在《论语》中似乎不易找到答案。 《孟子·离娄下》中有人对孟子说孔子曾极力赞美水,并问孔子为何这样赞美水,孟子回答说:“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之学,就像有源之水,日积月累,循序渐进,而不能像夏天的暴雨,声势巨大,但来得快去得也快。 所以,“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君子认为是耻辱之事。 这是孟子对孔子“乐水”的解释。 而在《荀子》之中,我们看到一段更为直接地解释孔子“乐水”的材料。 《荀子·宥坐》中记载:“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 ’孔子曰:‘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 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 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 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 主量必平,似法。 盈不求概,似正。 淖约微达,似察。 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 其万折也必东,似志。 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大意是说,有一次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君子见到大水要观赏一番,孔子说:“水遍生万物而无所作为,像德。 水总是流向卑下之处,曲曲折折也必定遵循这个道理,像义。 水浩浩荡荡而永不停息,像道。 如果决口让水流走,水立即奔泻而出,如响应声,涌向百仞深渊也毫不惧怕,就像勇敢。 注入量器,水面总是很平,像法度。 水装满器皿就会溢出,不必用概去刮,像公正无私。 水柔弱而能渗入细微之地,像是明察秋毫。 什么东西放进水中一洗,出来就干干净净,好像善于教化。 就算经历百转千回,也必定向东流去,好像意志坚定。 所以君子见了大水一定要观赏一番。 ”孔子在水中发现了如此之多的美德,怎么能不“乐水”呢? 有趣的是,与《荀子·宥坐》的记载类似,《说苑·杂言》中也有一段孔子论水的记载。 发问的也是子贡,孔子的回答则略有不同。 孔子说:“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绰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贞;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主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 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与《荀子·宥坐》的记载相比,水的德性特征更为明显,增加了“仁”“智”“贞”,而去掉了偏于道家色彩的“道”,整体更具儒家色彩,显示了西汉“独尊儒术”之后的思想印迹。 我们不禁想,《孟子》书中那人所提到 “仲尼亟称于水”,或许正是指《荀子·宥坐》所记载的这段孔子赞美水的话。 而孔子之所以“乐水”,乐的正是水的德性之美。 发布时间:2025-07-31 12:08:29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0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