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道学漫谈,修道之人缘何要持戒? 内容: 1今逢盛世,太上慈悲,广开法门,传大教于十方。 凡有幸得闻正法,入老君门下,皆有宿世因缘,然红尘万丈,欲念牵缠,六根难得清静,非戒律约束不可驱除满腔邪气、一身偏病,非戒律不可清静法身,非戒律不可炼养道德之念,非戒律不可得道成仙。 由此得知戒律为修道之根,需时刻持戒,二六时中不可懈怠,否则一失人身,万劫沉沦。 正一全真两派各有戒律,如老君一百八十戒、全真天仙三坛圆满天仙大戒,若遍查古今,其戒律之数更瀚如烟海。 刘一明祖师有言:“今人学道者如牛毛,而闻道者如麟角矣。 原其故,皆因学人一身偏病,满腔邪气,所以感不动师友。 以故空过岁月,枉劳跋涉耳。 ”正因如此,祖师广开方便之门,天真皇人按笔乃书传金文宝经,则是以为戒律。 或如《感应篇》、《阴骘文》等虽无戒律之名,然依旧为入道之阶梯,成仙之捷径。 所谓戒律,如浅谈,则日常之中道德伦理纲常即为戒,在儒曰:仁智礼义信,在道曰: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在释曰:清净平等觉。 2修行之人身在红尘,受六根闭塞不开,需守酷戒以洗心。 学道之士,莫不持戒精虔以积累功行,故左仙公云:“学道不修斋戒,亦徒劳山林矣”。 夫戒者,戒诸恶行也,故不持戒,道无由得。 持得戒律,便将戒律放在心间,每逢遇事便以戒律标准处理,以戒律标准行事。 若不日日行持,仅做个几天,便具做了无用功。 《感应篇》有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 在此有二字:久久。 可见戒律要持,若不持戒,即获真意,便如登楼,半途坐下,何日可达顶? 所以古今学道之士,无论修习何种功法,修哪种法门无外乎求明心见性,圆融无碍尔,欲求大道,首要便是收摄心猿意马。 如何收摄? 《龙门心法》有言:“若要皈依,惟有一法,能制此身。 须是行持戒律,收伏狂骸。 以四大威仪为主,行住坐卧,约束端庄。 使耳不听声,目不视色,庄严妙相,端正慈悲,人见欢喜,又生恭敬者。 戒律拘制,狂身变为法躯,而师宝可皈矣。 大众! 此第一段法,既已指明,须是皈依心。 ”3由此可知,戒律实为入道第一法门,若无大毅力以戒律洗却凡心,灭除三毒业障,则日后一切修道之路皆堵塞不开。 正所谓“人行大道,号曰道士”“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修道之事,并非空中楼阁镜花水月,先皈依道经师三宝,后持道门戒律,以此为基,二六时中时刻警醒,方有进益。 今有诸多学道之人,不明祖师真传之道,不谈戒律只谈修心,或只谈自然或有其他。 如此种种连道魔尚未分清,如何革除陋习、断除障碍? 更遑论,修习丹法所戒者何其多? 登坛行法所戒者何其多? 如均视戒律为小法小门,只重法门法脉则离道日远。 万般经文、典籍、法门等等,均有约束,虽不名戒律二字,然其中种种约束岂非戒律? 玄门亦有言:“人道不成,仙道何成? ”如连人道都未做成,便是这人家纲常都守不得而妄谈修道,实可笑哉。 金书玉诰皆戒律之隐名,其中妙用自可得知,言犹未尽,愿与同道共勉。 发布时间:2024-06-19 12:04:25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