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杜甫的简介,杜甫一生流亡在外 内容: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一起被称为“李杜”出生于 河南巩县,原籍湖北,为了区别于其他两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即“小李杜”,杜甫和李白合称为“大李杜”。 杜甫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他有“尊君尧舜,风俗清正”的宏伟抱负。 虽然杜甫的名声在他的一生中并不突出,但他后来出名了,并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保存了杜甫大约1500首诗,其中大部分是在《杜工部集》年收集的。 杜甫的家庭还是很好的。 他是晋代灭孙吴将军杜预的第二十辈的孙子。 《旧唐书》记载杜甫曾祖父杜依艺曾担任过巩县县令我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是官至省部级的官员,也是四川奉节的县令,所以杜甫享有不纳税和拒服兵役的特权。 但是性格决定命运。 父亲死后,杜甫的生活很快陷入贫困。 杜甫具有文人的孤傲和清高,但他想在政治上有所成就。 这种选择是注定他的努力是徒劳的;杜甫也有放纵的性格缺陷,这使他失去了许多机会和朋友,甚至差点害死自己。 伟大的诗人杜甫经历了坎坷的一生,他的几个孩子饿死了。 历史书只记载了他有一个儿子,他也一生流亡在外,晚年死于湖南。 732年,20岁的杜甫开始漫游江浙,五年后,他去唐朝的首都河南洛阳, 参加科举考试,失败了。 此后,杜甫漫游冀,鲁和豫,并在洛阳遇到了李白。 他们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然后又遇到了高适,他们三个一起去了开封和商丘。 后来,李杜去了济南。 分手后,在山东东部再次相遇。 这是“诗仙”和“诗圣”之间的最后一次相遇。 当安史之乱的爆发,潼关失守,最后杜甫定居西南老家,他只身前往去投靠唐肃宗,路上被叛军俘虏,带到长安,面对不大太平的长安,他一次次听到官军败北的消息,写下了《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句。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在那里他处于拾遗阶段。 由于这些建议和忠告,尚书保卫了丞相方伯,并被贬为华州四公,从军为副。 后来,杜甫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他在路上见到的,所有的真实的故事,成为他不朽的作品“三吏三别”。 公元770年,58岁的杜甫离开四川。 由于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围困,他连续饿了9天。 当地的县长用船救了杜甫,并用牛肉招待他。 很长时间没吃东西了的杜甫,胃受不了,最终因消化不良而死。 直到40多年后,杜甫的孙子杜嗣业才搬到偃师, 河南省西北的寿阳山埋葬杜甫和他的妻子弘农杨氏 发布时间:2025-08-11 09:19:08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1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