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有哪些与明宪宗朱见深相关的轶事典故? 内容: 朱见深,即明宪宗,明朝第八位皇帝,在位共23年,年号成化。 他是明英宗朱祁镇长子,生母是孝肃周皇后。 接下来历史名人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朱见深被立为太子,景泰三年(1452年)被废为沂王。 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夺门之变而复辟,朱见深再次被立为太子。 天顺八年(1464年)登基即位。 成化二十三年( 1487年)9月9日病逝,终年41岁。 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茂陵。 轶事典故名字真相据《宪宗实录》记载“上初名见深,至是更名见濡。 ”,朱见深是明宪宗的本名,但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之际,在诏书中将皇太子的名字写成“见濡”,天下臣民不知他是何人。 有学者认为这是英宗及夺门功臣们忙中出错。 不管怎样,诏书已颁行天下,难以改动,因此朱见深即位后,仍然沿用“见濡“的名字,如给其父明英宗上谥号时自称“孝子嗣皇帝见濡”、给明代宗上谥号时自称“侄嗣皇帝见濡”。 《明史》称他本名为“见濬“,则被认为是毫无根据,也没有能与明史相互佐证的史料。 专宠万氏明宪宗爱的万贵妃比他年长17岁。 万贵妃,小名贞儿。 年仅四岁进宫。 正统十四年,奉命照顾年仅两岁的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成化帝朱见深。 成化帝登基,想立这个宫女为皇后。 不合礼法祖制,被生母周太后驳斥。 只好立为妃。 皇帝终日临幸万氏,对新立的吴皇后看也不看一眼。 万氏仗着皇帝的宠爱,对吴皇后也不怎么恭敬。 一来二去,吴皇后终于暴发了。 她不但下令扑打万氏,甚至自己动手。 皇后吴氏不辨时势,还以旧眼光看人,只以为打得不过是一个宫女。 谁知道成化帝怒不可遏,一气之下废了她,打入了冷宫。 随之,成化帝想立万氏为后。 周太后看她这么大年纪,长相也不怎样,坚决不同意。 最后,立了王氏为皇后。 吴皇后前车之鉴,王皇后忧惧,因而对万氏处处忍让。 成化二年,三十八岁的万氏生下皇长子,得封贵妃。 一时之间,宠爱有加。 可惜没过一年,皇子夭折,万贵妃从此不再有孕。 因妃废后天顺八年(1464年)七月二十日,朱见深大婚。 所谓大婚,专指皇帝的婚娶。 朱见深当时婚娶的吴氏,是由父亲朱祁镇选定的。 吴氏聪敏知书,通晓礼乐,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 据称,由明英宗朱祁镇选定而育于别宫的女子有三名,即吴氏、王氏和柏氏。 皇帝的婚事,自然是隆重的。 但是,仅仅还不到一个月,吴皇后就被废。 取而代之的是王氏,即后来的孝贞皇后。 吴氏被废背后的缘由,一直为人所猜疑。 一种说法是太监牛玉专恣,讨厌太监牛玉的人想借机夺去他的权柄,故挑动皇帝废后。 皇帝自己的说法是吴皇后“举动轻佻,礼度率略”,且可能在册立时牛玉有舞弊的嫌疑。 然而,吴氏虽被废,但“舞弊”的牛玉却只是发配到南京的孝陵去种菜。 迂腐的官员以为牛玉真是犯有欺君之罪,于是纷纷上疏说对牛玉的惩罚太轻。 结果,朱见深将上疏的官员王徽、王渊、朱宽、李翱、李钧贬到边远的州去做专管刑狱的判官。 因此,“牛玉舞弊”的说法其实是不成立的。 真正的原因是吴皇后得罪了皇帝宠爱的万氏。 吴皇后对万贵妃十分气恼,大概是恨朱见深与万氏的暧昧关系,最后她以后宫之主的身份杖责万氏。 皇帝获悉此事,便毫不犹豫地废了吴皇后。 继立的王皇后,自然从中吸取了教训,对万氏的态度比较友善,不大理会万氏的横行霸道。 王皇后的明哲保身态度,以及皇帝对万氏的宠幸,使万氏成为成化朝后宫真正的主人。 成化四年(1468年)秋,出现了几次彗星。 在古代,彗星的出现意味着不祥。 于是,大学士彭时、尚书姚夔也上疏请求皇帝要扩大宠幸的范围,以广后嗣。 皇帝表面上同意,但行动中仍然专幸万氏。 所以,万氏在宫中越发地骄横起来。 太监中谁违背了她的意思,就立即被赶出宫去。 宫中的妇女一旦谁与皇帝发生关系并且怀孕的话,就千方百计命人进药汤,使其堕胎。 贤妃柏氏生下一子,即悼恭太子,也为万氏所害。 后来的明孝宗,若不是宫中的宫女、太监、废后吴氏、周太后的百般保全,恐怕也遭了万贵妃的毒手。 但是,即使这样,宪宗朱见深对于万氏一直非常有感情。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万氏暴病身亡。 宪宗非常伤感,哀叹说:“万氏长去了,我亦将去矣! ”辍朝七天,谥万氏为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 万岁阁老万贵妃的骄横,不但影响了成化一朝的内宫的生活,而且还间接地影响到外廷。 一些士大夫,不顾颜面,乐意与万贵妃及其家人相结纳。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大学士万安。 万安,字循吉,眉州人,正统十三年进士。 万安此人虽无学问,做大学士期间只知道依从皇帝,被人称作“万岁阁老”。 成化七年(1471年),已经入阁的万安与另外两名大学士彭时、商辂(lù)一同去面见皇帝议事。 彭时和商辂向皇帝提出,京官的俸薪不宜削减。 皇帝同意了。 万安在旁边,立即叩头高呼万岁,弄得彭时、商辂也只得同时趴下高呼万岁,之后退出。 这么一次精心安排的议政会议,大学士们本来是想要解决很多问题的,却因为万安这一声“万岁”,遂告流产(按明朝惯例,大臣呼“万岁”即是奏事完毕)。 从此宪宗基本上不再召见大臣。 此后,大学士尹直想得到宪宗的召见直接面谈朝政问题,万安便劝阻道:“当初彭公请皇上召见,一句话不对劲,就立即叩头称万岁,让人笑话呀! 我们每件朝政尽量做到知无不言,让太监们选择给皇上,比当面议政好得多呀! ”一句话,竟然把当初自己演出的丑剧全部归过于彭时,可真算是“不学有术”。 他最无耻的杰作,恐怕是在给宪宗的奏疏中大谈房中术。 后来,孝宗在宫中见到这些奏疏,文末署名“臣安进”,于是派太监怀恩向万安问罪:“这可是一个大臣做得出来的? ”万安却一点羞辱的感觉也没有,只一个劲地叩头,连辞职的场面话都不愿说,脸皮可真厚,所以当时的人讥讽万安,说他“面如千层铁甲,心似九曲黄河”。 作为一个政客,万安肯定觉得自己最成功之处就是结交上了万贵妃。 只是,不曾令万贵妃想到的是:她死后不久,孝宗即位,有人上疏要查办曾经与万贵妃交结的人,万安就赶紧申辩说:“我和万贵妃早就不来往了。 ”其实,也许正是万安的无能与软弱,才使万贵妃的影响力没有过度地在外廷扩散。 不过,万安只是一个油滑的小人,而不是一个十恶的坏蛋。 他做大学士时还做过一件好事,就是顺应当时的情势请求宪宗废除了西厂。 皇储之争成化一朝的储位,是在成化十一年(1475年)就确立了的。 这一年的十一月,年仅6岁的朱祐樘被立为太子。 纪氏很小的时候就入宫,据说,成化初年的大藤峡之战,政府军队俘获了许多瑶族的子女。 其中面貌姣好的女子就送进宫中做了宫女。 纪氏正是瑶族土官的女儿。 纪氏聪慧,而且知书达礼,在宫中负责内库的事务。 后来,纪氏与宪宗的一次邂逅,就怀上了朱祐樘。 之后的事情,就与许多的宫中阴谋版本类似,得宠的万贵妃千方百计企图加害纪氏,而宫中善良的太监如张敏、怀恩以及被废的吴后、宫女们则尽力保全。 据说孝宗刚生下来的时候,头顶有一寸左右没有头发,说是药汤对胎儿的损伤所致,显然还是遭了万贵妃的毒手,只不过真命天子命不该绝罢了。 朱祐樘在皇宫的一个偏僻之所(安乐堂)生活了6年,一直不敢公开露面,甚至连胎发都不敢剪。 在朱祐樘之前,宪宗已经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万贵妃所生,早就死了。 另一个是柏妃所生,却被万贵妃害了。 因此,宪宗刚开始一直以为自己将无后,有一天太监张敏给宪宗梳头,看到自己的白发,宪宗不禁感叹:“老将至矣,无子。 ”张敏突然跪下说:“圣上已有后,匿不敢现。 ”宪宗这才知道自己已有子,非常高兴,便立即要见自己的孩子,纪氏给孩子穿好衣服告诉他:儿啊,你走了,我也活不了了! (儿去,吾不得生)那个穿黄袍的就是他的父亲。 宪宗看到孩子顿时老泪纵横,抱着孩子说:“是吾子,类我(是我的孩子,长的就像我)”。 几个月之后,就把朱祐樘立为太子。 但是,万贵妃却深怀怨恨。 据说万贵妃在宪宗认子之后,日夜哭泣说:“奴才们竟敢欺骗我! ”接着,纪氏就死了。 死的原因据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的一个老太监说是自缢的。 太监张敏也因为害怕万贵妃的报复而吞金自杀了。 明眼人也许都知道,万贵妃自然容不得这个孩子。 于是,宪宗的生母周太后对宪宗说:“你还是把孩子交给我照看吧! ”从此,朱祐樘就一直生活在祖母的仁寿宫中。 有一天,万贵妃说要请皇太子过去吃东西。 周太后就对孙儿说:“孙儿你去那里不要吃东西。 ”朱祐樘到万贵妃那里,万贵妃给他食物,朱祐樘就说:“吃饱了。 ”(已饱)万贵妃就说:“那喝点汤吧! ”朱祐樘说:“怕有毒。 ”(疑有毒)万贵妃非常生气地说:“这小孩子才几岁,长大了还不吃了我? ”这件事,自然对万贵妃深有影响。 废储的事,也许从此就埋下了伏笔。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宪宗发现内库里的金银都花光了,就对当时的大太监梁芳、韦兴说:“靡费帑藏,实由汝二人! ”接着,皇帝又说:“我不追究你们,后人会责怪你们的。 ”两个人听后非常担心,就撺掇万贵妃把她也不满意的朱祐樘废了,改立邵妃的儿子。 这一年的三月,宪宗听了万贵妃的谗言,要将朱祐樘废了。 太监怀恩苦谏,却被贬到凤阳去守陵了。 幸好,泰山连续地震。 钦天监的人说应在东宫太子身上。 宪宗认为,祐樘是天命的合法继承人,才打消了废储的想法。 易储一事虽然没有成功,却在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万贵妃对于成化朝宫中事务的影响,也反映了成化朝宦官的作用。 西厂汪直明代的皇帝实际上从明太祖开始,就基本上接受“宦官官僚政治”的思想。 有历史学家曾指出,明太祖使用识字的宦官并在宫外的政府中委以重任,而《明史》中反复提出的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其实根本不存在。 明成祖的时候,宦官执行任务的范围明显更广,例如郑和就是明代历史中最著名的宦官。 英宗时王振的专权,首开明代宦官专权的乱局。 成化朝则出现了宦官官僚政治进一步发展的情况,而且宦官专权与特务政治进一步结合,特务组织成为宦官专权的利器。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一位都察院的官员上疏,抱怨宦官的数目已经突破了一万人,成为巨大的财政负担。 当然,宦官所带来的财政负担对于朝廷和士大夫的威胁是次要的,真正对士大夫构成威胁的是宦官的乱政。 成化一朝专权的宦官,基本上都是依靠万贵妃而起家的。 汪直、梁芳、钱能、覃勤、韦兴等人,都是万贵妃的私臣。 他们总是借万贵妃修建寺庙的名义,在外面大敛民财,一面贡献给万贵妃,一面自己揣进腰包。 当然,其中专权而能乱朝政的,当是汪直与梁芳。 据说,汪直曾经到江南,听说绍兴杨继宗是个品行很高的官员,就前往拜会。 汪直看了杨继宗后,说:“人们都说杨继宗,却不料长得这么丑陋。 ”杨继宗冷冷地回答说:“我虽丑陋,却还不至于损伤父母给我的身体。 ”汪直没有吭声。 杨继宗这句话,意在讥刺汪直是一个阉过的太监。 后来,宪宗问汪直:“朝觐官中谁最贤明? ”汪直回答说:“天下不爱钱者,唯杨继宗一人耳! ”此可见汪直之大度。 汪直专权的利器是西厂。 我们可以开句玩笑,汪直专权的利器还有“两钺”(钺,古代兵器)。 不过,这个玩笑的制作者是宪宗身边的一个小丑。 古时宫廷中常蓄养一些俳优,专供皇帝娱乐,所表演的节目都是自己创作的,其中有些还讥刺时事,类似现代的小品。 宪宗身边就有一个名叫“阿丑”的小太监。 有一次阿丑奉命为宪宗表演。 阿丑就表演一个喝醉酒的小太监撒酒疯。 小太监喝醉了酒,正撒着酒疯,旁边人告诉他说:“皇上来了。 ”小太监根本不理睬。 旁边人又说:“汪太监来了。 ”小太监立即避走,边走边说:“今人但知汪太监也。 ”接着,他又扮演汪直,操着两柄“钺”来到皇帝身边,说:“我带兵全仗此两钺。 ”旁人就问:“你的钺是什么钺呀? ”阿丑说:“王越、陈钺。 ”宪宗听了这样的笑话,自然是开怀一笑,但笑过之后呢,自然不能不有所省悟。 因为,所谓王越、陈钺,实际上不过是交结汪直的两个大臣。 成化十四年(1478年),竟还有一个名叫杨福的江西人伪称汪直,纠集一班无赖扮演校尉,从芜湖一路招摇撞骗至福州,吓得沿途官吏屏息听命。 汪直本人,后来也逃过了惩罚,寿终正寝。 在明代专权的宦官中,他可能算是最幸运的一个。 梁芳在成化一朝,虽然不如汪直那般有权势,但却在另一个方面破坏了朝廷的正常秩序。 汪直的权势,是笼罩于成化一朝政治、军事领域,而梁芳的恶劣,则主要是在经济上的挥霍与靡费钱财及任用佞幸小人。 也许可以这样说,汪直爱权,而梁芳爱钱。 梁芳知道,要得宠于宪宗,最好能得到万贵妃的信任。 所以,梁芳与其亲信韦兴,不断地将珍珠、奇货、宝物贡献给万贵妃。 然后,又利用为皇宫采办宫中奢侈品的借口出京,在地方大肆搜刮。 据说,在梁芳的挥霍下,内库中前几朝累年积蓄下来的七窖金子都花光了。 梁芳为了弄到更多的钱,甚至开始卖官鬻爵起来。 像李孜省、僧继晓这样的佞幸之徒,都是梁芳荐进的。 李孜省最初是江西布政司的吏员,由于贪赃被削职为民,却因为学习过五雷法这样的方术,而受宪宗宠幸。 僧继晓据说知道“秘术”。 他靠着梁芳的引荐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僧继晓的母亲是一个娼妓,继晓竟然请求皇帝旌表他的母亲,而皇帝也下令不需要审核,直接就为他的母亲立起了牌坊。 甚至,皇帝还经常将宫中的宫女赐给继晓,供其淫乐。 终成化一朝,梁芳始终得宠于宪宗。 只是孝宗即位以后,梁芳才被谪居于南京,不久下狱。 发布时间:2025-08-13 10:18:27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1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