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55岁才中举人,考试太难还是范进水平有限? 内容: 原标题:原创 55岁才中举人,考试太难还是范进水平有限? 中学课本《范进中举》一文,让明代“考神”范进名扬四海,成为家喻户晓之人物,至今中小学生都还在学他“光辉事迹”。 从小说家吴敬梓《儒林外史》文中可知,范进考了二十几次才中秀才(科考最低端),时年54岁,还是周学官看他年纪太大才给他一名额,运气成分很大。 55岁,范进中举人,算比较顺利。 一代“考神”范进,拼杀科场数十载,55岁才中举人,是考试太难呢? 还是范进本人水平有限呢? 明清科举盛行八股取士,考试范围、答题格式、答题用语等均有严格规定,尤其是答题用语,必须模仿古人语气,即是“代圣贤立言”,不允许自我发挥。 就此而言,八股文确实有难度,但并非不能玩得转,如杨荣、夏元吉、杨慎、杨廷和、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大明内阁大臣,无不是八股文高手。 范进55岁才中举人,与考试难度关系不大,自己本身水平低才是关键,原文中有三点暗示。 01. 不了解唐宋八大家苏轼,还将其说得一无是处原文第七回写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 ”“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 ”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 又道:“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 ”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 .. .. .”文中说的是,范进任职山东学道期间负责一起科举考试,因找不到考生荀玫试卷而苦恼。 此时,范进幕僚景玉就给他说个笑话:“数年前有一老先生在四川作学道,见考生苏轼没来应试,认为他水平低下,临场规避了。 ”景玉说的是笑话,可范进却信以为真,直言:苏轼文章写得很烂,没啥文化,不录取也罢。 由此可知,范进连苏轼是谁都不知道? 还说别人不行? 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岂是没文化呢? 且看如今中小学生,谁人不识苏轼呢? 附上苏轼诗歌一首(片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范进此时已经是学道,大明帝国高官,连苏轼都不认识,其水平实在不咋地。 02. 不认识当朝元勋刘伯温,还随意瞎点评原文第四回写道:“老世叔,这句话断断使不得。 你我做官的人,只知有皇上,那知有教亲? 想起洪武年间,刘老先生……”汤知县道:“那一个刘老先生? ”静斋道:“讳基的了。 他是洪武三年开科的进士,‘天下有道’三句中的第五名。 ”范进插口道:“想是第三名? ”静斋道:“是第五名,那墨卷是弟读过的……”文中说的是,汤知县、张静斋、范进等三人闲着没事,便评论当朝着名人物以彰显自身学识。 张静斋说:刘伯温是洪武三年(1370年)进士,范进则插嘴:刘伯温考了第三名,张静斋争辩:错,应该是第五名,范进表示同意。 实在够意思了。 刘伯温是大明开国元勋,朱元璋首席智囊,被誉为当代张良、诸葛亮,攻灭陈友谅、铲平张士诚、北伐元朝等重大军事策划,无不是刘伯温之大手笔。 如此之人,洪武三年进士? 够搞笑了。 事实是,刘伯温在元顺帝时已考取进士,洪武三年时,刘伯温已经受封诚意伯,位列伯爵,食禄240石。 由此可以看出,范进实在没啥文化,连本朝开国元勋都不认识。 如此之人,科举考试失败也就难免了。 03. 文章写得太烂,秀才考了二十几次都不中原文第三回写道:范进:“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 ”周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 ”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 ”周学道道:“这也未必尽然。 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细细看。 ”周学道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 怪不得不进学。 ”从这简短对话中可知,范进文章写得不是一般烂,自己也知道这点,承认自己“文字荒谬”,所以考了几十次都不中秀才,因为考官看不上。 周学道呢? 仔细看了范进文章,非常恼火,“都说些什么话”,文学素养太低。 但是,周学道看范进都一把年纪了,还不中秀才,于是决定给他机会,“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 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 ”由此可知,范进中秀才,运气成分很大。 秀才,科举考试入门级,过了这关才能去玩“乡试”,考举人,而后是会试、殿试,问鼎“进士三甲”。 就范进这水平,考秀才都难,55岁中举已经很不错了。 从原着这三点可以看出,范进不但古今名人一无所知,文章也写得很烂,其文化水平确实有限。 因此,范进54岁中秀才,55岁中举人,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水平有限的范进,54岁中秀才后,乡试、会试、殿试这三大关却非常顺利通过,钦点山东学道,升任通政司,做了四品高官,其人生如同开挂,这又是为何呢? 欢迎留言。 发布时间:2025-08-14 09:22:18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1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