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北宋官员孔文仲简介:有着“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 内容: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 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 那么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孔文仲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孔文仲(1038年-1088年),字经父,今峡江县 罗田镇西江村人 。 孔子四十七代孙,属于“临江派”。 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进士,调余杭尉,转台州推官。 神宗熙宁初年,力言新法不便,罢归故官。 王安石罢相后,召为国子直讲。 哲宗元祐初,召为秘书省校书郎。 官至中书舍人。 其弟孔武仲、孔平仲皆有文闻,合称“三孔”,黄庭坚称:“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 元祐三年(1088年),举行贡举,还家而卒。 《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人物生平孔文仲(1038年-1088年) ,字经父,今峡江县 罗田镇西江村人。 生于宋仁宗景祐五年,卒于哲宗元祐三年,年五十一岁。 性狷直寡言笑。 少刻苦博洽举进士,考官吕夏卿称其词赋赡丽,策论深博,文势似荀卿、杨雄行擢为第一。 调余杭尉恬介自守。 熙宁(公元1068年)初,以制举对策,力论王安石理财训兵之法为非,遂能官。 哲宗时,累起居舍人,擢左谏议大夫。 又论青苗、免役诸法,改中书舍人,同知贡举。 因劳卒,士大夫哭之皆失声。 苏轼拊其柩曰:“世方嘉软熟而恶峥嵘,求劲直如吾经父者,今无有矣! ”文仲著有文集五十卷,《宋史本传》传于世。 同知贡举。 同年卒于汴京(今河南开封),葬江州德化(今九江县)开元庄孟家山。 文仲大殓时,在朝仕官失声痛哭,其好友苏轼抚其棺哀曰“世方嘉熟软而恶峥嵘,求劲直吾经父者,今无有矣。 ”对其刚直不阿,不事权贵的品质作了评价,同时对朝廷用人的弊端进行了抨击。 著《孔文仲集》50卷、《唐书集注》130卷。 史书记载孔文仲,字经父。 性狷直,寡言笑,少刻苦问学,号博洽。 举进士,南省考宫吕夏卿,称其词赋赡丽,策论深博,文势似荀卿、杨雄,白主司,擢第一。 调余杭尉。 恬介自守,不事请谒。 转运使在杭,召与议事,事已,驰归,不诣府。 人问之,曰:“吾于府无事也。 ”再转台州推官。 熙宁初,翰林学士范镇以制举荐,对策九千余言,力论王安石所建理财、训兵之法为非是,宋敏求第为异等。 安石怒,启神宗,御批罢归故官。 齐恢、孙固封还御批,韩维、陈荐、孙永皆力言文仲不当黜,五上章,不听。 范镇又言:“文仲草茅疏远,不识忌讳。 且以直言求之,而又罪之,恐为圣明之累。 ”亦不听。 苏颂叹曰:“方朝廷求贤如饥渴,有如此人而不见录,岂其论太高而难合邪,言太激而取怨邪? ”吴充为相,欲置之馆阁,又有忌之者,仅得国子直讲。 学者方用王氏经义进取,文仲不习其书,换为三班主簿,出通判保德军。 时征西夏,众数十万皆道境上,久不解,边人厌苦。 文仲陈三不便,曰:“大兵未出,而丁夫预集;河东顾夫,劳民而损费;诸路出兵,首尾不相应。 虞、夏、商、周之盛,未尝无外侮,然怀柔制御之要,不在彼而在此也。 ”元佑初,哲宗召为秘书省校书郎,进礼部员外郎。 有言:“皇族唯杨、荆二王得称皇叔,余宜各系其祖,若唐人称诸王孙之比。 ”文仲曰:“上新即位,宜广敦睦之义,不应疏间骨肉。 ”议遂寝。 迁起居舍人,擢左谏议大夫。 日食七月朔,上疏条五事,曰邪说乱正道,小人乘君子,远服侮中国,斜封夺公论,人臣轻国命,宜察此以消厌兆祥。 论青苗、免役,首困天下,保甲、保马、茶盐之法,为遣螫留蠹。 改中书舍人。 三年,同知贡举。 文仲先有寒疾,及是,昼夜不废职。 同院以其形瘵,劝之先出,或居别寝。 谢曰:“居官则任其责,敢以疾自便乎! ”于是疾益甚,还家而卒,年五十一。 ”诏厚恤其家,命弟平仲为江东转运判官,视其葬。 初,文仲与弟武仲、平仲皆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 后追贬梅州别驾。 元符末,复其官。 有文集五十卷。 发布时间:2025-09-03 10:15:11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2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