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宋名臣王大宝简介:后人将其推为“潮州八贤”之首 内容: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 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王大宝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王大宝(1094年-1170年),又名王元龟、二龟、二王,海阳县汤头村人(今广东省潮安县归湖镇),宋朝名臣 。 早年被选入太学读书,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中进士 ,廷试第二,成为宋代岭南唯一的榜眼。 历任南雄州教授,枢密院计议 ,差监登闻鼓院(接受士民向皇帝申诉奏禀的衙门)等职。 王大宝对儒学颇有研究,尤长于易学,著有《谏垣秦议》、《周易证义》、《毛诗国风证义》、《诗解》、《王元龟遗文》等。 后人将他与崔与之、李昴英等同尊为“岭南六先生”,并被推为“潮州八贤”之首。 人物生平王大宝自幼聪敏颖悟,博通五经,尤精于《易经》,于政和年间被选人太学攻读。 1128年(宋高宗建炎二年),他在会试中深得主考官的赏识,以第一名呈报。 恰好当时宋高宗驾幸维扬(今扬州),故殿试时,高宗将会试第二名的维扬人李易擢于榜首,王大宝屈居第二,授南雄州教授、枢密院计议 等职,成为宋代岭南唯一一位榜眼。 这是宋高宗即位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称“龙飞榜”。 王大宝对此事既感荣耀,又不无遗憾,故有诗云:“对策丹墀中上游,天颜抚谕逊龙头。 ”及第之后,王大宝被授以南雄州(今广东南雄)教授,但所得俸禄连自己也养不起,百日后即辞官不干。 过了几年,王大宝先后于1131年(绍兴元年)授枢密院计议,1135年授皇宫教授,1138年派遣监登闻鼓院(专司收受臣民向皇上谏议或申诉冤抑的朝外机构)、主管台州(今浙江台州市)崇道观。 其间,曾将其著的《诗书易解》六卷献给皇帝,被任为国子司业兼崇政殿说书。 不久,进直敷文阁学士,任温州知府,提点福建、广东刑狱。 宋孝宗即位后,授他侍讲。 1146年(绍兴十六年),王大宝被任命为连州知州,三年后上京接受考课。 他早已体恤民苦,即趁机上书奏称,广南路连、英、循、惠、新、恩等六州户口稀少,商贸很不发达,应诏各小州裁减每月所纳“免行钱”。 王大宝的奏疏获高宗叹赏,乃命广南漕司予以减免。 六州民众因而减轻了不少负担。 此后,他调知袁州(今江西宜春),曾向皇上进所著《诗、书、易解》。 高宗阅后,对宰相说:“大宝留意经术,其书甚可采。 可以内除。 ”就是说,大宝可调入京任职。 为此,他被任命为国子司业兼崇政殿说书。 他目睹各级官吏利用“月椿钱”、“折帛钱”等赋税,向江南百姓横征暴敛的情况,奏请“委监司核月椿为定制,减折帛惠小民”。 接着,王大宝先后被授为敷文阁直学士、温州知州、福建路提点刑狱、广东提点刑狱。 这期间,王大宝又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如福建漳州的葵冈,林茂岭峻,山道难行,盗贼得以设伏拦劫。 他亲自捐钱30万,砍伐了杂树,铺设了10多里长的石道,使行人称便,来往也较安全。 1162年6月(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锐意于革弊兴利,为岳飞、赵鼎平冤,并召回了张浚,王大宝也因而被授为礼部侍郎。 王大宝履任伊始,即向孝宗进言“先明国是,而行之以果断”。 劝告孝宗不要在和战问题上再犹豫不决。 王大宝的话深得孝宗旨意,不久被授为右谏议大夫,接着又兼孝宗侍讲。 1162年,王大宝成为右谏议大夫后,先后奏劾、罢免了新任潭州知州刘章、南雄州知州廖迟;广西提点刑狱方师尹、福建转运副使樊光远、观文殿大学士致仕沈该、观文殿学士提举汀州太平兴国宫朱倬、左通议大夫参知政事汪澈、川陕宣谕使工之望等官员,一时朝野为之震动。 朝中奸佞,都心惊肉跳地称他为“王老虎”。 孝宗即位第二年,改元隆兴。 1163年(隆兴元年),宋孝宗命王为礼部侍郎、右谏议大夫 。 他接连上疏,力劝孝宗早定抗金大计,收复失地,并一再弹劾投降派汪澈等人的所为。 王大宝积极支持抗金名将张浚的军事行动,一再明确地指出对金宜战不宜和,从而成为朝廷中抗金派的代表性人物。 在他积极建言的影响下,孝宗一度决心对金作战并付诸行动,从而亦曾稳定了局势,王也转任兵部侍郎。 但其后孝宗又偏信了丞相汤思退的议和主张,将张浚的江淮都督府及其他边防要地军事设施尽行撤除。 秦桧余党汤思退于1163年7月被擢升为右丞相,同年12月又被擢升为左丞相。 汤思退派人暗中与金国联系,指使党羽攻击张浚“费国不赀”,并议罢都督府,与金媾和。 在这民族危难关头,王大宝再次挺身而出,接连上了三道奏章,痛切陈言:“今国事莫大于恢复,莫仇于金敌,莫难于攻守,莫审于用人。 宰相以财计之,军储虚,符离师溃,名额不除,意在核军籍,减月给。 臣恐不惟边鄙之忧,而患起萧墙矣。 ” 力斥汤思退的投降派行径,但未被孝宗所接受,他因而愤然辞去右谏议大夫、兵部侍郎的官职。 1164年(隆兴二年),金兵大举南侵,迫使南宋与金国签订了屈辱的“和约”,承认金宋两国的关系是“叔、侄之国”。 1165年(乾道元年),朝野中要求重新起用王大宝等人以抗金的历史遗址呼声日益强烈,他遂被任命为礼部尚书。 但是王的抗金方略仍然未被皇帝认可,并一再受到投降派的攻击,以致他身心交瘁,被迫辞去官职。 1170年(乾道六年)在家乡病逝。 临死前,他长叹着说:“收复失地的事竟是遥遥无期的了! ” 大宝公辞世后归葬归湖神前山“沉江月”地。 发布时间:2025-09-08 10:21:22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2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