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关于铁穆耳有哪些轶事典故?后世如何评价他? 内容: 孛儿只斤·铁穆耳,即元成宗,元朝第二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六位大汗。 元世祖忽必烈之孙、皇太子真金第三子,生母是徽仁裕圣皇后弘吉烈氏。 接下来历史名人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至元三十年(1293年)封皇太孙,总兵镇守漠北。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在其母阔阔真与大臣伯颜等人的支持下即皇帝位于上都大安阁。 在位期间基本维持守成局面,但滥增赏赐,入不敷出,国库资财匮乏,中统钞迅速贬值。 大德十一年(1307年)驾崩,后继无人,埋下了元朝中期皇位争夺战的隐患。 元成宗在位十三年,庙号成宗,谥号钦明广孝皇帝。 蒙古汗号完泽笃可汗。 轶事典故惟和政治“惟和”政治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天下粗安的局势,但自然不可能完全消除朝廷政争和社会对抗。 在成宗从世祖手里接过来的中书省班底里,首相完泽“小心慎密”,遇事敷衍推诿,得过且过;其他成员则大都是精通回回法的理财家。 至元时期的回回名臣赛典赤之孙伯颜,世祖末年起入为中书平章政事中的第一人,并被赐予其祖父的旧称,所以史料中亦多称之为赛典赤。 阿合马余党阿里,也在世祖末年以待罪之身进入中书省。 成宗即位后,御史台想乘一新朝政的机会将他参罢,但结果他仍在中书省臣庇护下“执政如故”。 中书省的另一名核心人物梁德珪虽然是汉人,却有一个回回名字梁暗都剌,且曾“奉国朝旨,学西域法”,“钱谷出入高下,若指诸掌”。 汉人儒臣在当时多讳言财利事,对这些理财大臣视若仇雠,遂利用御史台执掌风纪之司,“朝廷之所甚尊,宰相所不得而治,贵巨大职莫之与抗”的特殊地位,不断寻找机会参劾“时宰”,由此引起中书省臣的忌恨。 省官与言官的冲突在成宗一朝至为激烈。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六月初,成宗即位不到两个月,御史台上言:“名分之重,无逾宰相,惟事业显著者可以当之,不可轻授。 ”另一名台官则声称:“陛下方虚心求治,而大臣不肯任事。 人主之职,在论一相。 今宰相员太多,论议不一,伯颜及先帝旧臣,留以遗陛下,宜亟相之”。 这些议论当然引起了中书秉政大臣的不快。 袁桷《张留孙家传》载,“成宗新嗣位,时宰不快于御史台。 成宗是其言,让责中丞崔公彧”。 据《元史》,此事起于大德元年(1297年),侍御史万僧诣架阁库,取崔彧旧上奏章告于成宗御前,说他“私党汉人李御史,为大言谤佛,不宜建寺”。 成宗大怒,教完泽等鞫问。 崔彧大惧,遂靠张留孙引荐,疏通完泽和成宗近臣,事方止息。 侍御史万僧显然是在“时宰”唆使下告发崔彧的。 从完泽周旋弥缝于两造之间看,此处的“时宰”当指赛、梁等辈理财大臣而言。 在处置省官与台官之间矛盾冲突的问题上,成宗恪守世祖遗规,即倚重省官理财,同时也能容忍台官直言,力求折中不偏。 后来那种诛杀言官的情形,在成宗朝始终没有发生。 朝廷更政大德七年(1303年)发生的另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是漕运两万户朱清、张瑄之狱,受该案牵连的八名中书执政官同时被罢免。 自从至元二十年海运漕粮的航线创通之后,南漕米由海路达于大沽、辽阳者逐年增加,很快促成了北方“开口待哺以仰海运”的形势。 创通海路的朱清、张瑄也因深受朝廷倚重而势力浸大。 他们结交权贵,广治田宅,很快成为江南屈指可数的大富贵,同时也招致了不少政敌和仇家。 自世祖晚年起,就不断地有人告发朱、张。 成宗元贞元年,又有“飞书”言朱、张“有异图者”。 朝廷照例释而不问。 大德六年正月,江南僧石祖造告朱、张不法十事。 成宗命御史台诘问之,狱成。 朱清在被押解至京后惧受辱自杀,张瑄被处死。 朱、张一案的真相至今尚难弄清。 据王逢《张孝子诗序》,当时成宗有疾,由皇后卜鲁罕主朝政,“枢密断事官曹拾得以隙踵前诬,后信,辄收之(按指朱、张)。 丞相完泽奉先帝遗诏诤莫解”。 按元史本纪,成宗在大德六年二月“有疾,释京师重囚三十八人”,可见病得不轻。 卜鲁罕杀张瑄父子,或即发生在这时。 朱、张案一直拖到翌年才了结。 大德七年正月,朱、张家属被遣发京师。 应当是在审理两家妻子的过程中,中书省宰执受朱、张贿赂之事案发。 成宗一怒之下,同一天罢免中书平章伯颜(赛典赤)、梁德珪、段贞、阿里浑撒里,右丞八都马辛,左丞月古不花,参政迷而火者和张斯立八人。 首相完泽也遭到受贿的指控。 虽然成宗对他释而不问,但对完泽仍不免是重大的刺激。 完泽死于是年闰五月,上距成宗罢相不到半年,距离他全力支持的征八百媳妇总帅刘深受诛不到三个月。 他的死,当与政治上的挫折引起的内心忧惧有关。 根据梁德珪的行状传记,罢相一事,乃卜鲁罕皇后乘成宗卧疾时所为。 与梁德珪同时受黜的八都马辛、伯颜等人,都是卜鲁罕党羽,是成宗死后力图支持卜鲁罕摄政的核心人物。 他们之被罢黜,不大可能是出于卜鲁罕的制命。 一日罢八相,差不多等于中书省的大清洗,事关重大;恐怕也不是皇后敢于轻易处置的。 这件事只能是成宗圣心独断的结果。 袁桷所言,不过是为传主饰讳而已。 人物评价明朝宋濂等《元史》:“成宗承天下混壹之后,垂拱而治,可谓善于守成者矣。 惟其末年,连岁寝疾,凡国家政事,内则决于宫壸,外则委于宰臣;然其不致于废坠者,则以去世祖为未远,成宪具在故也。 ”“世称元之治以至元、大德为首。 ……故终世祖之世,家给人足。 ……大德之治,几于至元。 ”清朝邵远平《元史类编》:“册曰:豢业以治,垂拱用成;中年奋武,启衅南征;末婴寝疾,壸柄乃萌;赖斯贤辅,镇侧弭倾。 ”清朝毕沅《续资治通鉴》:“帝承世祖混一之后,善于守成;惟末年连岁寝疾,凡国家政事内则决于宫壸,外则委于宰臣,幸去世祖未远,守其成宪,不至废坠。 ”清朝曾廉《元书》:“论曰:成宗号为能守法度,而为病虐,前星弗耀,牝鸡司晨,而内难作矣。 然非成宗之过也,成宗早任合剌合孙,资为羽翼,自古未有贤人在位而乱其国者也。 股肱之寄,要在忠良,唐宗之言,信夫! ”民国屠寄《蒙兀儿史记》:“始汗为太孙时,好饮无节。 忽必烈汗常戒之,不悛。 以此受杖者三次,忽必烈汗至命医官监其饮食。 有近侍司太孙节沐者,私置酒于盥器,代水以进,忽必烈汗闻之,大怒,谪戍其人远方,杀之于道。 汗既登极,深以前事为非,力自节饮。 其勇于改过如此。 汗仁惠聪睿,承天下混一之后,信用老成,垂拱而治。 一革至元中叶以来聚敛之政,冗设之官。 约束诸王、妃、主、驸马扰民,禁滥请赏赐。 性又谦冲,不好虚誉。 群臣、皇后一再请上徽号,卒不允。 可谓守成之令主矣。 虽晚婴末疾,政出中宫,而举错无大过失。 固由委任贤相之效,亦未始非内助之得人也。 ”民国柯劭忞《新元史》:“成宗席前人之业,因其成法而损益之,析薪克荷,帝无使焉。 晚年寝疾,不早决计计传位武宗,使易世之后,亲贵相夷,祸延母后。 悲夫! 以天子之尊,而不能保其妃匹,岂非后世之殷鉴哉。 ” 发布时间:2025-09-19 10:14:15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2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