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杜甫为什么会被贬到华州?杜甫激励士兵、安慰送行人的故事 内容: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元月,唐军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 不久,杜甫全家回到了长安。 杜甫仍然作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遗。 闲散的官僚生活使诗人的视野变得狭小了,这段时间写的诗歌大多表现宫廷和个人生活,不大有光彩。 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化,使他从供奉皇帝走向人民。 长安的六月,天气闷热。 一天,杜甫朝罢回来,满面愁容地对杨氏说:“收拾一下东西吧,我们又要和长安告别了。 ”“为什么? ”杨氏迷惑不解,想起上一个月的端午节,杜甫还得到皇上赐衣,他还写了诗歌感激皇恩呢。 “你有所不知,皇上回到长安,先是惩罚了一批投降安禄山父子的官吏,接着对在凤翔护驾的许多官吏也给予一些奖励。 房琯竞也得到晋封。 可是由于贺兰进明那些人的不断诽谤,前几天皇上宣旨把他贬为邠州刺史,还牵连了许多人,京兆尹严武贬为巴州刺史,大云寺和尚赞公被放逐秦州,我在凤翔时曾为房琯说过几句公道话,被视为‘房党’,因此外贬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去作司功参军(管理地方的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考课等文教工作)。 ”杨氏听了不禁目瞪口呆。 几年来颠沛流离,备尝离乱之苦,现在生活刚刚安定,想不到又飞来横祸。 杜甫被贬华州,又一次受到沉重打击,在经过金光门离开长安时,心潮起伏,愁绪万端。 十二年前他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来到长安,不料一住十年,只得到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微职。 安史乱起,身陷贼中,过了八个月的俘虏生活。 一年前冒着生命危险,从金光门逃回凤翔,现在却又从金光门离开长安,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重回长安! 他几次立马回望,不忍离去。 杜甫到达华州,正是七月的酷热天气。 夜里毒蝎出没,白天苍蝇乱飞,连饭都吃不下去,而公务繁忙,文书堆案,整日不容休息。 冬末,杜甫从华州回到洛阳,看望他战乱后的故乡。 故园的风景依旧,但是人烟稀少,到处一片荒凉。 第二年的春天,他从洛阳折回华州,这时正是相州(今河南安阳市)失利,郭子仪等战马万匹,只剩下三千,甲杖十万,几乎全部丧尽。 这时候,唐朝军队急需补足战斗力,重整旗鼓。 可是那些统治者的爪牙却更是乘机鱼肉乡里,任意捕捉掠夺,惨无人道,洛阳道上到处传来令人难以听闻的呜咽声。 那天,杜甫正在匆匆赶路。 他拾起头来,只见前面青山耸立,白水东流,知道已经到了新安(今河南新安县东)。 他又走了一程,忽然听到一片乱嚷嚷的声音,走到近处一看,才知道是官府在那里征兵呢。 “奇怪,为什么应征的都是些没有成丁的少年? ”杜甫觉得很诧异,于是他上前问那正在征兵的新安县吏:“这里是个县城,难道连适龄的壮丁都没有了? ”那县吏向杜甫上下打量了一下, 看他不象是一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便回答说:“我们这里人口少,连年打仗,壮丁早已抽光了。 州府衙门昨天又下来一道紧急公文,说既然没有壮了,就把不足龄的也挑选上吧。 ”听了县吏的话,杜甫向那些少年又望了一眼,只见个个面黄肌瘦,个儿矮小。 有的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只是茫然地站在那里。 ,“这些孩子怎么能守城打仗呀! ”杜甫同情地说。 太阳快要下山,队伍开拔了。 一片哭声,连那兀立的青山,东流的白水,仿佛也在那里呜咽。 队伍早已走远,可是送行人的哭声还没有停止。 杜甫怀着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无比愤慨,上前劝告那些送行的人们:“收住眼泪吧,不要白白地哭坏了眼睛,即使把眼泪哭干,天和地(指朝延)都丝毫不讲人情。 ”但是,他转念又想到这和当年咸阳桥的兵役毕竟不同,那时是唐王朝为了开拓疆王,发动成争;现在是为了反抗侵略者和反叛者而进行的战争。 于是他又含泪安慰送行的人们说:“本来我军已把相州围定,早晚都期望着拿下州城;又谁知敌情不易料准,打了败仗,全军五裂四崩。 现在急需重新整编。 孩子们到了军队里粮食没有问题,就在附近供应;东都正在操练,还没有临阵。 挖掘战壕,连水也是见不到的;郊原牧马,劳役也算很轻。 更何况主帅名正言顺,抚养士卒又是十分公正。 莫再痛苦啊,送行的妈妈们,郭子仪爱护部下,象父兄一样亲。 ”杜甫怀着爱国爱民的深情,安慰了送行的人们,激励了兵上们保家巴国的壮志,奔向疆场。 发布时间:2025-09-22 09:21:20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3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