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内容: 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 速,召也。 言己放纵情欲,毁败礼仪法度,以召罪于其身也。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弗可逭。 孽,灾也。 逭,逃也。 言天灾可避,自作灾不可逃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 速,召也。 言己放纵情欲,毁败礼仪法度,以召罪于其身也。 ”贪欲败坏法度,放纵败坏礼义,以致为自身招致罪过。 速,召也。 言己放纵情欲,毁败礼仪法度,以召罪于其身也。 速,召的意思。 说的是自己放纵情欲,毁败礼仪法度,给自身招致罪过。 欲不可纵,但往往富贵的人容易骄纵。 历史上因为骄纵而招致灾祸、罪过的人很多。 《群书治要·晋书》中记载,愍怀太子在年少时本是聪慧好学,“由于长养深宫,沉沦富贵,受饶先帝,父母骄之。 每见选师傅,下至群吏,率取膏粱击钟鼎食之家,稀有寒门儒素……遂使不见事父事君之道。 ”太子聪慧好学,原本是国家之幸,但是因为成长环境之中,没有布衣之士、朴实忠谨的人教导他,而他选择的太师、太傅、侍从,都是豪门大户之家,都沾染了玩世不恭、不务正业、骄奢淫逸的坏习气,对于孝亲尊师、长幼进退的礼节都疏忽大意,没有学习,更谈不上谨慎持身、体察民情。 后来,因为太后嫉妒太子的声誉,于是通过假意召见太子并把他灌醉,写了一封反书,最终太子被废,并被陷害致死。 这都是因为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懂得明哲保身,因而招引了杀身之祸。 《群书治要·晋书》中指出:“天子之子,不患不富贵,不患人不敬畏,患于骄盈,不闻其过,不知稼穑之艰难耳。 ”天子之子,也就是太子,虽然还没有登基,但是已经尊显无比。 他不必担心自己不够富贵,也不必担心别人不尊敬他、畏惧他。 而应该担心身处于富贵之中,习惯于骄傲自满,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甚至不知道稼穑的艰难,不懂得珍惜百姓的血汗和劳动成果,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小皇帝。 他所缺乏的是谦下修身、体察民情的德行修养。 这样怎能担当治国爱民的大任? 不仅不能担当重任,反而还因为没有智慧自身难保。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弗可逭。 孽,灾也。 逭,逃也。 言天灾可避,自作灾不可逃也。 ”天降灾,还可避;自己作孽,灾祸不可逃避。 孽,灾也。 逭,逃也。 言天灾可避,自作灾不可逃也。 孽,灾的意思。 逭,逃的意思。 说的是天灾可以避开,自己造成的灾祸,是不可逃脱的。 如何避免天灾? 断恶修善、积功累德。 事情都是按照因缘果的次第产生,有因、有缘,才会有结果产生。 就像有一个种子,种子是因,缘分是条件,比如温度、阳光、湿度、水分等。 有种子,又有适宜的温度、阳光、水分,才会开花结果。 虽然有恶的因,可能是很久之前种的,但是恶因遇到恶缘才会有恶果。 现在断恶修善,等于把恶的缘断了,虽然有以前种的恶因,但因为现在断了恶缘,目前就不会有恶的结果产生。 这就像把种子放进真空的玻璃容器中,就不会发芽、结果,这就是改造命运的原理,也是“天作孽,犹可违”的原因。 但是,如果自己作恶不知悔改,那么灾祸就不可避免。 唐太宗特别重视时时提醒、教导侍臣。 有一次,他说:“古人说,飞鸟栖息于树林,还唯恐树木不够高,要筑巢于树木的顶端;鱼藏于水中,还唯恐水不够深,穴居于水底洞穴之中。 然而它们仍然被人们所捕获,什么原因? 就是因为它们贪图诱饵、抵不住诱惑的缘故。 现在大臣接受任命,居高官、享厚禄,应当忠诚正直,清廉无私,这样才没有灾祸,长守富贵。 古人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那些以身试法的人,都是因为贪图财利,这些人与那些鱼和鸟又有什么不同? 你们应当好好想想这些话,作为借鉴和告诫。 ”古人告诉人们,面对财色名利的诱惑,应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当别人用金钱、美色来诱惑时,自己不要觉得很得意。 实际上,别人不过是拿着诱饵诱惑你,希望你跳下悬崖。 如果自己把持不住,经不起诱惑,踏进了悬崖,就很可能会一失足而成千古恨。 所以,学习《群书治要》,学习《尚书》,为什么对反腐倡廉有帮助? 如果领导干部能够读这些历史教训,看圣君是怎样身体力行圣贤教诲的,就知道贪财好利的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为自己带来灾祸,得不偿失。 所以,“自作孽,弗可逭”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灾祸不是别人给的,不是自己不够幸运,而是因为自己控制不了欲望、贪心,自己作恶而不知悔改,灾祸才不可逃避。 发布时间:2025-09-29 12:00:03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3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