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为什么古人非常尊重读书人 内容: 惟三祀,伊尹奉嗣王归于亳,王拜稽首,曰:“予小子弗明于德,自厎弗类。 类,善也。 暗于德,故自致不善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孔颖达传:“祀,年也。 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祀,年。 关于“年”,在夏商周和尧舜时期都有不同的说法。 在夏朝时称为岁,商朝时称为祀,周朝时称为年,唐尧、虞舜的时期称为载。 奉,是敬词,奉迎,即恭敬地迎接。 太甲服丧三年,伊尹奉迎他回到国都亳。 嗣王,继承王位的王,指太甲。 厎,《说文》:“致也”,招致、导致的意思。 太甲拜手稽首,说道:“我小子不明于道德,自己导致不善。 ”类,善也。 暗于德,故自致不善也。 类,善。 对道德昏暗不明,所以自己导致不善。 这句话说明,太甲这时候比较明智,懂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承认是自己不明于德,所以才招致不善,就是古人所说的咎由自取,自作自受,祸自我作。 而现在很多落马高官因为贪污腐败被关进监狱,却不知道自我反省,反而忿忿不平,怨天尤人,认为自己不够幸运,实际上和太甲相比并不明智。 招致不善是结果,原因在哪里? 原因在于“弗明于德”,对道德不明了。 古人为什么如此重视道德? 因为他们知道“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厚德载物”“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 为什么现在人不明白,甚至不相信这些道理? 因为不读历史,不读经书。 所以,为什么古人对于读书人非常尊重? 因为读书明理,理得心安。 《吕氏春秋》中讲,忠臣、孝子是君主、父母特别想得到的。 荣华富贵也是臣子、儿子所希望的。 哪一个君主不希望有忠臣,哪一个父母不希望儿孙孝敬。 但事实往往是,君主得不到忠臣,父母得不到孝子,臣子、儿女也得不到想要的富贵显荣。 为什么? 这都是因为不懂礼义所致。 比如,一个人想富贵显荣,但是采取贪污受贿的方法,结果锒铛入狱。 不知礼义是因为没有学习圣贤教诲。 因此,古代圣王没有不尊师重道的。 “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 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现在的人地位比不上古代的帝王,智慧又比不上古代的圣人,还不尊敬老师,想得到“道”是不可能的。 所以,如果是为了求学、求道,但是又不尊敬老师,就无法达到预期目的,这就讲到尊师的问题。 古人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当然,百分诚敬得百分利益,千分诚敬得千分利益,没有诚敬,半分利益都得不到。 所以,如果一个人不重视圣贤教诲,不了解大道,所作所为都凭着自己的喜好,甚至是根据世俗的观念出发,随波逐流,很容易走弯路、岔路、错路,甚至走上不归之路。 他一生也体会不到“君子坦荡荡”的境界,反而经常是“小人长戚戚”。 所以,“人不学,不知义”。 现在社会很多高官纷纷落马,甚至走上断头台,很多人对他们的行为非常痛恨。 但是仔细想,这些人也是可怜悯者。 因为没有接受过圣贤教诲,不懂得德行的培养和累积,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现在提倡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怎样使官员不想腐、不愿腐? 古人告诉人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什么? 最重要的是读经典、讲经典。 在这种情况下,提倡学习《群书治要》,读《尚书》这些经典,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迫切。 发布时间:2025-09-29 12:03:41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3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