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古人说人不能改过有三个原因 内容: 既往背师保之训,弗克于厥初。 尚赖匡救之德,圆惟厥终。 ”言己已往之前,不能言修德于其初,今庶几赖教训之德,谋终于善。 悔过之辞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师保,指辅弼帝王和教导太子的官员,有太师、太保等,统称“师保”,这里可以译为老师,指伊尹。 以往我违背了老师的教导,没有在初始时就努力修德。 希望依赖您匡正救助的恩德,谋划一个好的结局。 言己已往之前,不能言修德于其初,今庶几赖教训之德,谋终于善。 悔过之辞也。 说的是自己往日不能修德以善始,今天希望仰仗老师教导的恩德,谋划一个好的结局。 这些都是忏悔过失的话语。 太甲是真忏悔,什么是忏悔? “忏”是当众发露,他在老师面前发露;“悔”是后不再造。 如果发露之后,还是反复犯过,那就不是真正忏悔。 所以,什么是凡夫? 凡夫就是反反复复,控制不住自己又去造恶。 人之所以不能改过,清代理学家陆陇其在《松阳讲义》中讲了三个原因:“一是为气质做主而不能变化;一是为物欲牵引而不能割断;一是为习俗陷溺而不能跳脱。 ”“一是为气质做主而不能变化”,比如,一个人喜欢发怒,因为他从小到大已经习惯于用发怒的方式解决问题,结果习惯成自然,动不动就发火,这就是因为气质做主而不能变化。 人的心性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贪心重,贪心有贪财、贪色、贪名、贪吃、贪睡等;有的人瞋心重,表现在脾气暴躁,容易嫉妒等;还有的人愚痴,脾气很好,也没有贪心,就是没有志向,不问生从何处来,死到哪里去,整天吃喝玩乐,消磨人生。 所以,人的禀赋不一样,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就成为自己的气质。 不能变化,是说一时难以变化,并不是永远不能变化。 古人说,读书贵在变化气质。 古人读的书都是圣贤书,告诉自己如何惩忿窒欲,改变气质。 经常读圣贤书,就会明白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伤害身体。 明白这些道理,慢慢就把发怒的习惯改变了。 当然,理可以顿悟,事需要渐修。 比如,今天读《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这篇文章,知道发怒不是别人让自己发怒,而是自己没有握住快乐的钥匙;烦恼也是因为自己烦恼,自己没有调整好心态,不够阳光、积极、向上。 古人说“自寻烦恼”,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事需渐修,还需要在每天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中修正自己的习气,不要让坏气质做主。 经过反省,长时熏修,也能变化气质。 古人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不怕第一念怒气、烦恼心生起,就怕觉悟的心太迟缓。 一觉悟就知道自己没有握住快乐的钥匙,是自寻烦恼,马上打住不再继续,所以颜渊的功夫叫做“不迁怒”。 什么是“不迁怒”? 并不是对甲生气,把怒气发在乙的身上,这不足以形容颜渊的修行。 他也有七情五欲,怒气发起来了,但是马上能够意识到这是错的,是不应该有的,就立刻止息,不再让它升级。 所以,颜回能够做到“不贰过”,说明贤人也有犯过的时候,但是他不是屡次犯过,而是犯了一次,下次就能够吸取教训,能够改过。 “一是为物欲牵引而不能割断”,也就是贪物欲。 比如,喜欢饮酒、贪吃、好色,这都是为物欲牵引而不能隔断。 有的人好色,并且好色之心很浓重,藕断丝连。 怎么办? 必须明了因果,知道贪欲的害处与可怕性,才能够下定决心,有意志、恒心来断除贪恋物欲的习性。 “一是为习俗陷溺而不能跳脱”,习俗就是社会的风俗习惯。 也就是在社会大众普遍如此的环境中生活,也自然会沾染坏毛病,甚至不知不觉。 比如,抽烟、喝酒等,很多人知道抽烟、喝酒不好,对身体有伤害,也想戒掉,但是为什么三番五次戒不掉? 一个人在家时还好,但是一出去应酬,同事、朋友就会递烟劝酒,说:“在社会上混不喝酒怎么行? 不抽烟怎么交往? ”结果禁不住诱惑,老毛病重犯了,这就是因为“习俗陷溺而不能跳脱”。 其实这些人都不明白道理,自己挣钱的多少与别人喝酒的多少没有关系。 财富是结果,什么是因? 拿钱帮助别人、散财才是因。 钱散得越多,越能够花在帮助别人、救济穷苦、办慈善事业上,钱就越赚越多,这才是因。 那么应该如何应对? 修学之人要知道,人的自制能力实际上很差,不要对自己太有信心。 一个人的儿子吸毒,她看到儿子怎样也不能戒毒,非常痛苦,就想帮助儿子,于是自己去吸毒,希望自己戒毒之后把方法教给儿子,结果自己也不能够戒毒。 这就是人对于自控能力不要太自信,知道自己功夫不行,就要去提升,要懂得主动远离恶缘,对于不好的环境污染、诱惑懂得躲避。 孔子教导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勿动,不是不做,而是连起心动念都不要有。 这是教导颜渊这位大贤人。 孔子最重视、最认可的弟子尚且还要做这种功夫。 而我们相比颜渊,修为差太远了。 《弟子规》中说:“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凡是不应该去的场合、不雅的地方都要懂得躲避,这是真正保护自己,保持清静心。 包括现在流行的短视频,也有邪僻事、不该看的东西,要懂得主动远离。 这就是帮助自己不受污染,保持清净心。 远离恶的缘分、恶的人际关系,亲近良师益友。 古人说:“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 ”和善良的、有德行的师友相交往,就像在雾水中、露水中行走一样,虽然打湿不了自己的衣服,但是可以时时蒙受德风的滋润,不知不觉自己就成为有德行的人,这就是潜移默化的熏陶。 发布时间:2025-09-29 12:17:07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3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