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兵法之学 内容: 这段时间因某电视剧的热播,网络上里刮起了一股“兵法风”,据说《孙子兵法》因此而颇为畅销。 所以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什么是兵法之学。 纵观人类历史,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华夏或是夷狄,战争与和平是永恒不变的两大主题,《三国演义》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分合变化的背后,即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亡盛衰的过程,而决定这一过程未来走向的,则是战争。 既然有战争,则必然会产生与之相应的规则,古人将之提炼总结,而称之为“兵法”。 盖兵法者,用兵之法度也。 合于法度则胜,不合法度则败。 古今中外,有许多兵书战策,而最为世人所推崇的,莫过于华夏上国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现存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兵书。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孙子还引用了更古老的兵书——《军政》。 也就是说,华夏民族将战争艺术提炼总结为兵法的历史,其实还更早。 然而今天人们对于兵法的认知,往往有许多的误解。 许多人把权术和兵法混为一谈。 其实,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 历史上的许多权术大师,本身并不具备指挥战争的能力。 例如指鹿为马的赵高,以宦官的残缺不全之身,却能将胡亥、扶苏、李斯、蒙恬、章邯这些帝王将相玩弄于股掌之中。 他所依靠的,完全就是权术。 诚然,兵法之中不乏阴谋诡计,但若是将阴谋诡计等同于兵法,那着实是小看了兵法。 故而,依靠权术害死了公子扶苏,冤杀了大将蒙恬,斗垮了老油条李斯,逼走了救火队员章邯,废弑了昏君胡亥。 一通精妙操作后,赵高终于站在了权力的顶点。 但面对汹汹而来的各路诸侯,他却没有一计一策能够克敌制胜。 最终,不仅三族被人屠尽,也害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 类似这种事情,历史上比比皆是。 所以,要学习兵法,首先不能沉迷于权术,若不明此理,则必为一攻于心计的阴险小人,而与兵法之学的康庄大道失之交臂矣。 还有一些人,喜欢把《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相提并论。 其实,这也是不知兵法的门外汉。 《三十六计》所言者,皆为旁门小术,对于贯穿战争始终的根本性规律,竟无一言以企及。 其文东拼西凑,故弄玄虚,纵有小益,却难堪大用。 而真正的兵法,其实都是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思辨性的,可以依靠逻辑推演,而预睹成败,临阵致胜。 例如《孙子兵法》第一篇提出的“五事七计”,即为庙算的重要依据。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当年,汉高祖刘邦命韩信伐魏,两军交战之前,高祖把汉军的统帅与魏军的统帅做了一个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吾无患矣。 ”最终,果然如此。 这就是兵未战而预知胜负的庙算之道。 在中国古代的数术体系中,三式之一的“太乙神数”,亦有主客筹算之法。 因此,兵家之学与道家之学,是有莫大渊源的。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划时代的大军事家,多有道家背景。 例如轩辕黄帝、姜太公、范蠡、张良、诸葛孔明、李靖、刘伯温等,皆是如此。 数年前,我曾撰有一文,名为《浅谈孙子兵法中的道家智慧》,其文简要的提到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兹附于文末。 两军方对垒于疆场之中,胜负瞬息万变,若不识兵法真机,又何以克敌制胜? 孙子有“九地”、“九变”之说,盖数起于一,而极于九,是万千变化所不能尽言也。 然则兵法自有纲目存焉,何者为纲? 阴阳之变化,五行之生杀,此为纲。 余皆为目。 纲举则目张,本理则末治。 孔明曰:“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此论言浅而意深,知者自明。 至于奇门遁甲之学,上可以窥天时,下足以尽地利,据九宫之势,演八阵之法,出入有无,隐显莫测,真兵家之至宝也。 而世间徒为记诵之学者,又乌足以尽兵法之妙乎! 附文:《浅谈孙子兵法中的道家智慧》《孙子兵法》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千百年来享有盛誉,被称为“兵家圣典”。 其思想体系之博大精深固不待言,而放眼古今中外军事斗争之成败,无一不与其言相符相合。 兵法十三篇独具匠心的提出了许多观点,不仅有益于当时,亦是万世不易之法则。 同样,十三篇中一些兵家常用名词术语的产生,以及它们所具有的思想内涵,也为后世的言兵者们所继承下来,并成为中华兵学的独特之处。 例如:先后、主客、奇正、虚实等等。 这些名词术语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华兵学的进步,同时也与其他诸子学说产生了共鸣,它们的产生既是对往古军事作战成果的研究总结,更是直接来源于中华民族哲学思想的最高峰——道家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提出了一个观点“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他指出了世间万物都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性质,这是其矛盾之处。 然而这两者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存在,这种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性。 在《道德经》的第四十章,老子更是进一步的提出“反者道之动”这一概念,告诉我们对立的双方都遵循着相互推动、彼此转化这一规律,深刻的指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其方向。 道家的这种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称之为“万物负阴而抱阳”,而用《易•系辞上》的一句话加以总结,即“一阴一阳之谓道”。 如果我们用阴阳作为宇宙间两种力量的代表,那么《孙子兵法》中所提到的那些名词术语,都可以统归于这一概念之下。 例如:天为阳,地为阴。 日为阳,月为阴。 生为阳,死为阴。 先为阳,后为阴。 形为阳,势为阴。 攻为阳,守为阴。 客为阳,主为阴。 正为阳,奇为阴。 实为阳,虚为阴。 由上可见,兵法十三篇中的这些术语,皆由阴阳二字引申而来,而其哲学思想之来源,则毫无疑问是直承道家之体系。 《孙子兵法•势篇》所言“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又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是将《道德经》中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以兵家的术语加以发挥,其思想脉络的传承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虚实篇》中最经典的那一段“兵形象水”的论述,更像是以兵家思想把《道德经》上善若水中的“事善能、动善时”单独提出并加以阐释,赋予其兵法上的特定内涵。 笔者以为,自古兵书战策千经万论,总不出“阴阳”二字,此为兵法之枢机。 如此看来,又岂独兵法? 诸子百家之学,又何出“阴阳”二字? 则道家之学所以被称为“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又有什么好疑惑的呢? 发布时间:2025-10-12 12:03:23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3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