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氏丑女嫁孔明(上) 内容: 黄氏,东汉末年人。 襄阳(今湖北襄阳)名士黄承彦之女,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妻。 她虽生得丑陋,“黄头而色黑”,但通晓诗文,才华非凡,且十分贤淑。 初,她随丈夫隐居于南阳隆中(在今湖北襄阳),勤俭操持家务;后刘备三顾茅庐,她力劝丈夫出仕辅佐刘备;丈夫率师东征西讨,她与丈夫一道运筹行兵布阵,研制木牛流马;丈夫身居蜀国丞相要职,她仍保持庶人本色,“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丈夫忙于国事,她则悉心教诲儿子。 她是一位具有传统美德的女性,深得百姓的称颂和爱戴。 黄氏的父亲黄承彦,“高爽开朗”,为沔南(今湖北与陕西、河南刘界外)名士。 与当时荆州刺史刘表有姻戚关系。 刘表的前妻陈氏便是黄承彦的妻姐。 东汉末年,董卓作乱,军阀割据,战祸频生,社会动荡,生灵涂炭。 不少志士贤达常隐居山林以观时变。 黄氏的父亲黄承彦便是属于这一类人。 他性格开朗豪率,爱与名士交游。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其中第二次刘备等桃园结义的三弟兄便曾在诸葛亮的茅庐前遇见过黄承彦。 当时,刘备等已上马正欲返回新野(今河南新野县),“忽见童子招手篱外,叫日:‘老先生来也’。 ”刘备望去,“见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症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 ”这是汉代的乐府诗《梁父吟》,其新词相传为诸葛亮所作。 黄承彦说:“老夫在小婿家观《梁父吟》,记得这一篇;适过小桥,偶见篱落间梅花,故感而诵之。 ”黄承彦的这种生活,正是当时那些名士高人所过着的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们“或驾小舟于江湖之上,或访僧道于山岭之间,或寻朋友于村僻之中,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 黄承彦正是在这种隐居生活之中,结识了向他问学的诸葛亮,诸葛亮后来成为他的佳婿。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东汉末年琅玢阳都(今山东沂水南)人。 祖上诸葛丰是汉司隶校尉。 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为太山郡(今山东泰山)丞,早逝。 父死之后,诸葛亮与弟诸葛均一同依靠叔父诸葛玄生活。 诸葛玄被袁术任为所署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 诸葛玄便带着诸葛亮兄弟二人南下。 不久,豫章太守换人,朱皓代替了诸葛玄。 诸葛玄因与荆州牧刘表是昔日的好朋友,便带着诸葛亮兄弟投奔到荆州刘表处,迁家于襄阳。 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兄弟便躬耕陇亩于南阳的隆中。 同时攻读书史和兵法。 尝好为《梁父吟》。 他所住的地方叫“卧龙岗”,于是他自号卧龙先生。 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广结天下名士,与博陵崔州平、汝南孟公威、颍川石广元、徐元直这样的当世名士为密友。 “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 ”他们之中,唯独诸葛亮留心世事,胸怀大志。 “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日:‘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一,自己是有雄才大略的。 当他们问他的远大志向是什么时,他“但笑而不答”。 在隐居隆中时,诸葛亮“每自比管仲、乐毅”。 管仲和乐毅都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着名政治家,可见诸葛亮年轻时便有大抱负。 黄承彦在与诸葛亮的交往中很赏识青年诸葛亮的才华与抱负,便想将自己的女儿黄氏许配给他。 一天,黄承彦与诸葛亮在隆中卧龙岗诸葛亮的草庐中谈诗论文。 诸葛亮拿出自己新作的一首歌词给黄承彦请求指教。 黄承彦一看,原来是一首寄寓世态人情的歌,日:苍天如园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事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卧眠不足。 黄承彦从这首歌词中窥见了诸葛亮心怀高节,将人世间的荣辱之争看得十分淡漠,便连声称赞好诗。 又见诸葛亮床头有一条幅,为诸葛亮所手书,上云:“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于是进而洞悉诸葛亮的淡泊隐居,其实是怀有大志,是在“等待天时”。 这样,他便更其急切地想将女儿嫁给诸葛亮。 但他的女儿生得丑陋,他有些难以启齿。 于是,他便邀约诸葛亮到自己家中聚会,让诸葛亮能对自己的女儿的才德有所认识。 因为他确信自己的女儿虽然生得不漂亮,与诸葛亮甚相匹配,因为他见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搏,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可说是一名美男子。 但女儿才华出众,与诸葛亮可说是“堪相配”的。 果然,有了几次的接触和交谈,诸葛亮便为黄氏的超凡的聪明才智所慑服。 其洞悉天下大事以及深明大义则是在妇女中鲜有所见的。 黄承彦这时见时机已成熟,便很有把握,也很认真地对诸葛亮说:“听说你在选择配偶。 我有一女,长得很丑,你已见过,头发黄黄的,面孔黑黑的。 不过,她的才智和品德,是可与你相般配的。 ”诸葛亮一听,欣然同意。 于是,选择了吉日良辰,黄承彦用车将女儿送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 因在外貌上黄氏与诸葛亮很不般配,这桩婚姻便成了人们议论和玩笑的话题。 有些好事之徒还作歌谣民谚说:“莫作孔明择妇,此得阿承丑女。 ”阿承,是指黄承彦。 发布时间:2025-10-15 09:06:57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4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