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白居易去长安的原因是什么?白居易又为何离开长安? 内容: 白居易沉默了一会,便直率地叙述了自己的经历。 顾况进一步了解到,白居易于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出生在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不久便迁居符离(今安徽淮北市)。 虽说父兄都有官职,但家境并不富裕。 白居易十一岁那年,淮西节度使兴兵作乱,当时父亲正任徐州别驾(州制史的辅佐室),他怕孩子们遇到不测,便将白居易送到南方友人家中避乱。 从此,白居易就远离故乡,在越中(今浙江一带)过着飘泊无定的生活。 由于终年疲于奔波,加上身体又很弱,经常卧病不起。 因此,精神上感到很孤单,时时怀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他的这卷诗稿大多是在这种心境下写成的。 白居易还向顾况诉说,他早就向往着长安。 每当他在杭州心情烦闷的时候,便登上湖边高楼,凭栏西望,想象着长安神异的面貌,他多么希望能在这人才荟萃的京都,得到社会名流的推荐或援引,找到一个理想的出路,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啊。 “啊,足下的心情我完全理解,按足下的才华,肯定大有希望。 ”顾况听了少年诗人的自述,颇为同情。 接着,又热情地勉励了他一番。 直到夕阳西斜,白居易才怀着喜悦的心情离开了顾况官邸。 此时,他心中的不安和忧虑仿佛一扫而光了,对前途也有了信心和希望。 到这时,他才想到该尽情地观赏一下长安古城的繁华风貌。 然而,白居易在长安旅居了整整三年,他所希望的事始终没有实现。 顾况虽然很赏识他的才华,但并没有作过实际的引荐,或许顾况也没有什么力量。 不过,由于顾况的到处“延誉”,白居易的诗名,却一天天地大起来。 百居易十九岁那年,他写的《咏王昭君》诗二首,已经在长安流传开来。 贞元六年,自居易十九岁了。 这年春天,他又得了一场大病,几乎死去。 这时的长安,自安史之乱以来,由于连年战祸、灾荒,物价飞涨,一斗米价贵至千钱。 他父亲也来信说,家里生活发生困难,已无法出供他单独在外生活了。 这时,白居易仿佛才真正领悟到诗人顾况的忠告,长安,他确实是再也“居”不下去了。 到了夏天,他只得悄悄离开长安,抱病回到了符离家中。 发布时间:2025-10-26 09:33:03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4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