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曾巩:仕途勤政留政绩,文墨传世耀千秋 内容: 北宋文坛的璀璨星空中,曾巩以“唐宋八大家”之誉独树一帜。 他不仅以散文名世,更在仕途上留下诸多惠民实绩,其政绩与作品共同勾勒出一位儒者官员的立体形象。 一、仕途十二载:以民为本的治理实践曾巩自1057年进士及第后,历任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越州通判及齐、襄、洪、福、明、亳等州知州,十二载地方治理中始终秉持“民本”理念。 1. 齐州治水安民在齐州(今山东济南)任上,曾巩直面两大民生难题。 针对周姓豪族横行乡里、官吏不敢过问的现象,他依法严惩首恶,解民之忧;针对地势低洼、水患频发的问题,他主持修筑北水门、疏浚河道,并开创“保伍”之法,以五户为保监督出入,外来人口登记,鸣鼓相援,使齐州由治安案件多发之州变为平安之州。 大明湖畔的“南丰祠”,正是百姓对其治水功绩的永恒纪念。 2. 洪州抗疫救民1076年,洪州(今江西南昌)瘟疫肆虐,曾巩迅速行动:调配药物至各县镇,腾出官舍作为临时收容所,为患病百姓提供免费食宿与医疗,并记录疫情、分发救济款。 面对菜农因官府“职田”蔬菜上市扰乱市场的问题,他果断取消职田制度,保障了菜农利益。 3. 福州让利于民在福州任上,曾巩发现官府果园占地与民争利,遂下令取消该项收入,将土地归还百姓。 这一举措不仅减轻了民众负担,更体现了其“官不与民争利”的廉政思想。 4. 越州赈灾稳市任越州通判时,恰逢饥荒与酒坊税制弊端双重危机。 曾巩一面张贴告示,劝富户按略高于常平仓的价格售粮十五万石,解百姓燃眉之急;一面借给农户种子,随秋赋偿还,保障农事不误。 同时,他整顿酒坊税制,停止对百姓的额外摊派,稳定了市场秩序。 二、文墨传世:儒学复兴的文学实践曾巩的文学成就与其政绩相辅相成,其作品既是个人志向的抒发,更是时代精神的映射。 1. 散文:史论结合的典范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曾巩的散文以“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为宗旨,文风平实质朴、温厚典雅。 其代表作《元丰类稿》收录散文50卷,其中《墨池记》通过王羲之临池学书的典故,阐述“学必穷其理”的治学态度;《越州赵公救灾记》则以详实的史料记录救灾措施,成为后世研究宋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文献。 此外,他为古籍撰写的序文如《战国策目录序》,既梳理学术脉络,又融入个人见解,展现了深厚的史学功底。 2. 诗歌:托物言志的哲思曾巩现存诗歌400余首,虽不以诗名,却别具一格。 其咏物诗如《咏柳》,以“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讽刺得势小人,寓理于物,犀利深刻;写景诗如《西楼》,通过“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的壮阔景象,展现博大胸襟;民生诗如《追租》,则直陈社会不公,流露出对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 3. 学术:古籍整理的贡献在馆阁校勘的十年间,曾巩主持整理了《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等大量古籍,并撰写序文阐发其学术价值。 其《金石录》500余卷,收录古今篆刻,为后世金石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此外,他编撰的《隆平集》30卷,系统记录宋代史事,体现了史家的严谨与担当。 三、精神遗产:儒者官员的永恒典范曾巩的一生,是儒学思想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典范。 他以“正己修德”为立身之本,在《南轩记》中自述“养吾心以忠,约守而恕者行之”,强调为官者需先端正自身,方能治民;以“廉洁爱民”为从政之要,在福州取消官府果园、在越州整顿税制,均体现了其“节用裕民”的财政理念;以“兴学劝教”为文化使命,在地方任职时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为宋代文教事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从齐州的水利工程到洪州的抗疫防线,从《元丰类稿》的史论光芒到《咏柳》的讽喻深意,曾巩以政绩与作品共同诠释了儒者官员的理想人格。 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奋斗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责任、担当与智慧的启示录,在千年后的今天,依然闪耀着动人的光芒。 发布时间:2025-10-26 11:13:12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4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