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刘弗陵前面还有五个哥哥 汉武帝为什么选择他作为接班人 内容: 对刘弗陵和汉武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刘弗陵是汉武帝最小的儿子,为何最后会选择他当接班人? 汉武帝刘彻文韬武略,治国有方,他的一生创下了无数的辉煌和传奇。 惋惜刘彻的子嗣却比较稀薄,百年之后从他的儿孙里竟然再挑不出来一个完美的继承人。 要了解我国自古以来选择皇室继承人就有立长不立幼的说法,但是刘弗陵却成为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一个皇帝亲自立为太子的最小皇子。 他的上面还有五个哥哥,最终却在仅仅八岁之时就登基称帝,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刘弗陵的经历也是一项很传奇的故事。 刘据前车之鉴其实在刘弗陵之前汉武帝曾经是有太子的,那就是皇后卫子夫的嫡长子刘据。 刘彻到了年近三十的时候才终于喜得长子,因此这第一个儿子也就顺理成章的被立为了太子。 刘据当太子这是众望所归,没人有争议的一个事,所以早年间刘彻对这个儿子也是极为用心。 刘彻给刘据请来了全天下最好的老师,把他培养成了一个文武全才,还为他的未来铺了很多路。 要是没有奸人陷害,可以说太子刘据就应该会顺利接棒,未来也将成为一位像武帝一般雄才大略的英主。 惋惜天不遂人愿,汉武帝刘彻到了末年开始沉迷于巫蛊之术,总是追求这些封建迷信的玩意。 后来他年纪大了又开始频繁生病,不由得更相信这些神鬼之说。 ▲ 汉武帝刘彻刘据自然是不信巫蛊之术,也根本不屑于使用这些低级的手段。 但奈何小人奸诈,刘据的政敌江充趁着汉武帝刘彻生病,就在他面前嚼舌根说是宫中有巫蛊之气,怕是有人要诅咒皇帝。 汉武帝大惊,立刻命令江充等人彻查宫中。 从冷宫查到皇后寝宫,最后竟然在太子东宫地下挖到了一个埋藏着的铜木偶。 江充立刻禀报给了刘彻,说这是太子要陷害他,就是这个木偶让武帝久病缠身。 可怜刘据这时候还在行宫外面,与刘彻并不能直接通音讯,他想着先抓了江充这帮混蛋,就带兵往京都赶。 结果可想而知,太子带兵这事传到了刘彻耳朵里就变了味。 可怜汉武帝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竟然空信了小人的谗言,就这样白白冤死了自己的嫡长子刘据。 为此,皇后卫子夫也含恨自杀,以证清白。 后来汉武帝刘彻了解了刘据的清白,悔恨不已,自此很多年都没有再立太子的心思。 刘彻别无选择虽然因为刘据遭受到无妄之灾,含冤而死,给汉武帝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愿意再说到立太子一事,不过自己年纪也大了,总得为朝廷推举出来一位接班人吧。 到了后期汉武帝又开始琢磨这太子的人选。 刘彻可以说把自己的一辈子都奉献给了朝堂,虽然废立了两次皇后,但是后宫这事真的没怎么太上过心。 他一生只有六个儿子,前太子被冤死以后就剩下了五个接班候选人可选,分别是二儿子刘闳、三儿子刘旦、四儿子刘胥、第五个儿子刘髆和最小的儿子刘弗陵。 要说最终为什么刘彻选了年仅七岁的刘弗陵当太子,似乎也是因为实在是没有的可以挑了。 嫡长子刘据和先皇后卫子夫死后,刘彻也再没有立新的皇后,因此其他的几个儿子全都是庶子。 从身份上来讲立谁为太子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按照顺序,刘彻首先考虑的太子候选人应该就是自己的第二个儿子齐王刘闳。 惋惜他福寿不长,在太子刘据巫蛊一案事发之前就已经不幸夭折了,根本没能等到被立为太子的机会。 就这样,机会就落到了刘彻的第三个儿子燕王刘旦身上。 刘旦自己也了解自己的希望比较大,因此就有点沉不住气来了,频频在刘彻面前表现自己。 这边前太子刘据刚刚自杀,刘旦就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想带兵回到长安保护父皇。 但是刘彻本来就因为太子刘据私自动用大军而恼火,刘旦还在他病重的时候提出带兵入京,简直是往刘彻的枪口上撞。 结果也显而易见,刘彻对这个请求非常生气,不仅没有批准他入京,还把他痛骂一顿,削去了他几处封地才算解气。 此事以后,刘彻就打心底里认定了刘旦觊觎皇位,对他愈发的不喜欢。 再说皇四子刘胥,是刘旦一母同出的弟弟。 他虽然当时已经成年,却是一个比较粗犷的武夫。 根据史料记载,广陵王刘胥体格健壮,但行迹荒唐,经常赤手空拳跟狗熊、野猪搏斗。 堂堂皇子做这种事自然是不太雅观,坊间对他的风评也就不太好听。 因为缺少法度惹得武帝不太喜欢,但最重要的他又有点小心眼,对皇位一直有觊觎的心思。 只要皇子有这一特点就是触到了汉武帝刘彻的逆鳞,想想之前皇太子就是因为让武帝感受到了威胁而死,只要惦记着皇位的儿子,汉武帝就都认为会对自己不利。 后来广陵王刘胥确实曾找人诅咒过刘弗陵、刘病已等人,也说明当时汉武帝对他的了解比较属实,凭他的胸襟绝不是一个当英主的料。 ▲ 昌邑王刘髆再说汉武帝的第五个儿子昌邑王刘髆,也是个惦记太子之位的选手,而且最让汉武帝避讳的是,不仅他自己惦记,他家外戚还跟着他一起惦记。 刘髆的舅舅是贰师将军李广利,他在朝中有不少势力,职位最高的亲戚就是亲家公丞相刘屈氂。 前太子刘据死后,太子之位一直闲置,李广利就觉得自己的外甥有机会。 于是他跟丞相刘屈氂开始谋划着如何帮助自己的外甥刘髆争夺太子之位。 外戚当权在哪一朝都是个大避讳,就算是自己的骨肉上位,皇家也怕被这群外戚给架空了核心政权。 毕竟满朝权贵都是外戚一党,想要造反也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李广利跟刘屈氂还没筹谋多久,就被汉武帝发现并扼杀了。 刘屈氂被判腰斩,给其他官宦以儆效尤,李广利也吓得逃窜到匈奴。 就这样汉武帝的六个儿子死的死,罚的罚,挑来挑去也只剩下了最小的那个儿子刘弗陵。 毕竟他那时候才七岁,自然是没有参与帝位之争了,可能连皇权的概念都很懵懂。 最终汉武帝晚年,立刘弗陵为未来皇位的继承人。 刘弗陵聪慧过人当然汉武帝立刘弗陵为太子也不单纯只是在儿子之中挑剩下的,别看刘弗陵小小年纪但却早早就展现出来他的智慧和天赋了。 据说早在刘弗陵五岁的时候,汉武帝就发现他特别聪明,还有点自己小时候的风范。 汉武帝小时候的风范如何? 自然是眼光长远,格局广阔,杀伐果断,刘弗陵小小年纪就能展现出这些风范,可见他在性格上还是继承了汉武帝的一些风骨和品质。 汉武帝对他有这么高的评价,可以看出汉武帝对这个小儿子也是非常赏识,而且期望很高的。 不过从后世的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虽然汉武帝最后选择了一个只有八岁的小男孩登基,但他很早就已经显现出治国和巩固政权的才能了。 刘弗陵登基以后,非常勤政,一直都在努力学习怎么样治理国家,当个好皇帝。 也许在他小小的心中,就立志要成为一个像父皇一样爱民爱国的好皇帝。 ▲ 汉昭帝刘弗陵画像在刘弗陵十四岁的时候,他就已经拥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当时汉武帝的第三个儿子燕王刘旦因为不满小皇帝当政,发动了政变。 一直辅佐在小皇帝身边的大将军霍光被诬陷谋反。 但刘弗陵一眼就看穿了燕王的阴谋,不仅没有轻信他的构陷,还揭露了燕王的狼子野心。 还是个少年就已经了解如何权衡官场利弊,如何明辨忠奸,可见刘弗陵强大的内心直觉和通透力。 而且他比自己的父亲还要知人善用,纵使当时大将军霍光一家已经是权倾中外,他也并没有因此忌惮压制霍光一族。 刘弗陵上任以后,还施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把老爹后半生因为征战而消耗的国力又慢慢给填补了回来。 在他的治理之下,汉朝才从最开始的穷兵黩武改为国泰民安。 可见汉武帝任命刘弗陵为太子,也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举动。 当然,确立刘弗陵作为太子还是给刘彻带来了很多麻烦。 毕竟最大的问题就是,他既是最小的儿子,又才仅仅只有七八岁。 先不说上面那么多哥哥如何能服众,这个乳臭未干的年龄又怎么能担起治理国家的大任呢? 所以汉武帝为了让刘弗陵的皇位能够坐得稳一点,也是费了一番苦心。 为了防止外戚干政,汉武帝刘彻直接选择把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给杀死了,可见要想获得帝位父母亲情都得狠心舍弃。 这一条通往皇位的道路上,注定是孤独且寂寞的。 但是,杀死了他的母亲只是能避免外戚势大干政,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不少的权臣诸侯都虎视眈眈盯着呢。 别的不说,就拿他的几个哥哥来说吧,了解自己的小弟要当太子谁都表示不太服气。 ▲ 权臣大将军霍光就在刘弗陵登基以后,刘彻的第三个儿子燕王刘旦就勾结宗亲一起谋反。 当时只有十岁的刘弗陵在霍光的帮助之下解决了造反的危机,但是刘弗陵念在兄弟稀少,没有狠下心来杀死刘旦。 谁了解这个燕王不仅不觉得感激,反而愈发的猖狂。 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撺掇着长公主与权臣上官桀一起跟着造反。 当时上官桀的女儿正是刘弗陵的皇后,还是霍光的外孙女,也才只有九岁。 第二次武装政变失败后,长公主跟燕王刘旦畏罪自杀,上官桀也被诛九族,只有上官皇后因为年龄太小被豁免。 刘弗陵的四哥也不是个善茬,没当上太子他一直不太甘心,但是倒没有什么太直接的夺权举动。 只是喜欢背地里搞些小动作,因为汉武帝后期流行巫蛊之术,广陵王刘胥就找来女巫诅咒刘弗陵早点去世。 惋惜刘弗陵确实命不太长,仅仅21岁就英年早逝。 他病逝以后,刘贺被立,后来民间皇帝刘病已又继位,这个广陵王一直都在背后默默诅咒。 也是一个可怜又哗众取众的人物。 ▲ 广陵王刘胥影视形象汉武帝过世之后,汉朝经历了多次短暂的皇帝更替,直到汉宣帝刘病已继位才又恢复稳定。 但刘弗陵在位时期,奠定了昭宣中兴的基础,为西汉王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 汉昭帝刘弗陵重视吏治,在他在位期间民间少有疾苦及冤假错案。 他任人唯贤,多次察举贤良,培养了无数的人才,让朝堂风气一片大好。 他还注重农业生产,减免百姓的赋税徭役,让人民生活一下子富裕了起来。 虽然当时被立太子不被人看好,好在后天德才兼备,也不失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好皇帝。 发布时间:2025-10-29 10:02:10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4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