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管仲识英雄宁戚解纷争(下) 内容: 探索揭秘 宋桓公见宁戚长揖不拜,异常不快,端坐在褥座之上不为答礼。 宁戚见宋桓公不理,仰面长叹道:“危哉乎,宋国也! ”宋桓公转头凝视着宁戚,冷冷地说道:“寡人位备上公,忝为诸侯之首,危从何而至,劳子空叹? ”宁戚道:“明公自谓与周公比孰贤? ” 宋桓公似答非答地说:“不谷(王者自谦之词)自然不如周公。 ”宁戚道:“周公周室盛时,天下太平,四夷宾服,犹自吐哺握发,以纳天下贤士。 明公以亡国之余,处群雄角力之秋,继先君殇公、悯公两世弑逆之后,即效法周公,卑躬下士,犹恐士之不至。 乃妄自矜大,简贤慢客,虽有忠言,安能至明公之前乎,不危何待? ”宋桓公愕然,立刻改变了态度,起身离坐:“孤嗣位日浅,未闻君子之训,先生勿罪! ”戴叔皮在一旁见宋桓公被宁戚说动了,恐怕再往下说,宁戚言辞辩给,口若悬河,桓公上他的当,连连用手引绅。 桓公却置之不顾,只顾向宁戚问道:“先生此来,将何以教我? ”宁戚的一番话,道出了宋国先世殇公为大夫华督鼓动乱兵所杀,悯公为大夫南宫长万所杀,这正是桓公的心病。 权臣乱国,使原来强大为中原诸侯之首的宋国日益削弱,他昼夜苦思,却找不到使宋国转弱为强的良策。 而且他刚即位不到二年,又要时刻提防国内人心不稳重新肇乱。 宁戚见宋桓公神色已变,为他提出的问题所动,便侃侃直击要害:“如今天子失权,诸侯失等,以下犯上,称雄不称王者比比皆是。 齐侯不忍天下之乱,恭承王命,以主诸侯之盟。 明公列名于‘北杏之盟’而又背之,今天子(指周天子)赫然震怒,特遣王卿驱率诸侯以讨于宋。 明公既叛王命于前,今又欲抗王师于后,不待交兵,臣已卜、胜负之有在矣。 ”宁戚口撼江河、词震山岳,一个人说话就有这么大的气势,他们不觉为宁戚讲出的道理所夺。 宋桓公肃然请教:“先生之见如何? ”宁戚道:“以臣愚计,勿惜一束之贽(拜见时所带的礼品),与齐会盟,上不失周臣之礼,下可结盟主之观,兵甲不动,宋国可安如泰山。 ”宋桓公脸上露出难色,担心宋国已多年不朝见周王,又背叛了北杏之盟,不拿出大的代价不会得到原谅,说:“孤一时失计,今齐方加兵于我,安肯受吾之贽。 ”他担心齐桓公会有很苛刻的条件。 宁戚道:“齐侯宽仁大度,不记小过,不念旧恶。 譬如鲁国不肯赴会,一旦盟于柯地,遂尽返侵鲁之田。 何况明公于‘北杏之盟’乃首莅之国,旧日情谊犹在,如回心转意焉有不纳之理? ”宋桓公解除了疑团,立即派使者到军前表示谢罪。 献出白玉十股,黄金千镒,重申“北杏之盟”。 齐桓公把宋桓公所献的黄金、白玉请周王卿士单伯转献王室,与陈、曹之兵各班师回国,一场干戈化为玉帛。 宁戚以洞悉宋人心理,掌握宋桓公即位后,国内继两次动荡后仍潜伏危机的隐情,一入睢阳就先晓之以厉害,指出了利弊。 以舌扫三军之势说服了宋桓公,使其放弃武装抵抗,甘愿请罪议和,避免了一场战争。 史传其事谓之有三美,管仲停车于路举宁戚于牧牛当中有荐贤之美,宁戚一入睢阳以片言息兵争有才能之美,而最主要的是齐桓公礼贤下士举火拜爵有用人之美。 扁鹊在秦国行医时,谒见秦武王。 秦武王的头部有病,想请扁鹊为他根治。 有人对武王说:“大王的病在耳前目下,位置兼涉耳目,扁鹊未必能够除根,搞不好反而会弄得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 ”扁鹊拿石针来给武王治病,武王将这一顾虑告诉了扁鹊。 扁鹊当时已经名扬天下,医术盖世,既答应根治武王疾病,自然具有十足把握。 他见武王听信谗言信不过自己,气愤地把石针一扔说:“大王既与智者议定了事情,却又和蠢人来破坏它。 倘若用这种办法处理秦国政事,那就必将要亡国了。 ”秦国的太医令李醯自知医术弗如,心怀妒恨,派人刺杀了扁鹊。 发布时间:2025-11-04 09:13:08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4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