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谦虚好问让自己变得宽裕 内容: 【乃葛伯仇饷,初征自葛,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葛伯游行,见农民之饷于田者,杀其人,夺其饷,故谓之仇饷。 仇,怨也。 曰:‘奚独后予’。 怨者辞也。 攸徂之民,室家相庆,曰:‘徯予后,后来其苏。 ’汤所往之民,皆喜曰:‘待我君,君来其可苏息也。 ’右贤辅德,显忠进良。 贤则助之,德则辅之,忠则显之,良则进之,明王之道。 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有亡道则推而亡之,有存道则辅而固之。 王者如此,国乃昌盛也。 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 日新,不懈怠也。 自满,志盈溢也。 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 欲王自勉,明大德,立大中之道于民。 率义奉礼,垂优足之道示后世也。 予闻曰:‘能自得师者王,求圣贤而事之。 谓人莫己若者亡。 自多足,人莫之益,己亡之道。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问则有得,所以足也。 不问专固,所以小也。】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乃葛伯仇饷,初征自葛,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葛伯游行,见农民之饷于田者,杀其人,夺其饷,故谓之仇饷。 仇,怨也。 曰:‘奚独后予’。 怨者辞也。 ”“乃”,从前。 孔颖达疏:“此言乃者,却说已过之事。 ”葛伯,葛国的君主。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汤居亳,与葛为邻。 葛伯不祀,汤使问之,曰:‘无以供牺牲。 ’汤使遗之牛羊。 葛伯食之。 汤又使问之,曰:‘无以供粢盛。 ’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 葛伯率其民夺之,不授者杀之。 有童子以黍饷,杀而夺之。 汤遂征之。 ”汤居亳这个地方,与葛国为邻。 当时葛国的国君不祭祀祖宗,汤就派使臣问他为什么? 他说:“没有东西可以作为牺牲,来进行祭祀。 ”汤听后就派人馈赠牛羊。 结果葛伯还是没有用来祭祀,把牛羊都吃了。 汤又问他为什么不祭祀? 他说:“没有供奉的黍稷等粮食。 ”于是,汤又派亳地的民众帮助葛国的国君耕田,让老人、儿童、弱者给耕田的人送食物。 结果,葛国的国君率领民众把食物都夺走,不给他的人就会被杀掉。 有一个童子给耕田的人送食物,葛伯把他杀掉,夺走食物。 在这种情况下,汤才开始征讨他。 所以,“葛伯仇饷”的“饷”是馈送食物的人。 当初,征讨是从葛伯开始的。 君王往东征伐,西夷的人民就会埋怨;君王往南征伐,北狄之人就会埋怨。 人们都说:“为什么偏偏把我们放在后面了呢? ”埋怨汤王没有先去救度他们。 “攸徂之民,室家相庆,曰:‘徯予后,后来其苏。 ’汤所往之民,皆喜曰:‘待我君,君来其可苏息也。 ’”“攸”,所。 “徂”,往。 “徯”,等待。 所征伐地方的人民,家家户户互相庆贺,说:“等候我们的君王吧,君王到来,我们就有活路了。 ”汤所到之处人们都欢喜地说:“等着君王来吧,我们就要复活了。 ”“右贤辅德,显忠进良。 贤则助之,德则辅之,忠则显之,良则进之,明王之道。 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有亡道则推而亡之,有存道则辅而固之。 王者如此,国乃昌盛也。 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 日新,不懈怠也。 自满,志盈溢也。 ”佑护贤能的诸侯,辅助有德的诸侯,显扬忠诚的诸侯,举荐善良的诸侯,这是明王之道。 行败亡之道的就推一把让它灭亡,有生存之道的就辅助它,让它巩固,这样国家就昌盛了。 君王日新其德,万国都会归往;心志骄满,九族亲人也将离心离德。 日新,就是不懈怠。 自满,就是内心骄满。 “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 欲王自勉,明大德,立大中之道于民。 率义奉礼,垂优足之道示后世也。 予闻曰:‘能自得师者王,求圣贤而事之。 谓人莫己若者亡。 自多足,人莫之益,己亡之道。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问则有得,所以足也。 不问专固,所以小也。 ”君王努力昭明大德,在人民中建立中正的标准,以道义来行事,以礼法来规范人心,将优裕充足的大道传给后世。 希望汤王能够自我勉励,彰明大德,在人民中建立大中之道。 遵循道义,奉行礼法,将优裕充足之道垂示后代。 我听说:“能自己寻得老师的人称王,求圣贤之人来事之为师。 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的人灭亡。 自大而满足,人们没有办法帮助他,这是自取灭亡之道。 谦虚好问让自己变得宽裕,刚愎自用则让自己变得狭小。 ”问就有收获,所以更加宽裕富足;不问又固执己见,所以就狭小。 发布时间:2025-11-04 12:03:29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5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