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不要做无益的事情而损害有益的事 内容: 【其五曰:“乌乎曷归? 予怀之悲。 曷,何也,言思而悲也。 万姓仇予,予将畴依? 仇,怨也。 言当依谁以复国乎。 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 郁陶,言哀思也。 颜厚,色愧。 忸怩,心惭也。 惭愧于仁人贤士也。 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言人君行己,不慎其德,以速灭败。 虽欲改悔,其可追及乎? 言无益也。】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畴,谁。 第五个弟弟唱道:“呜呼,我们将归向何方? 我忧思悲伤。 仇,怨的意思。 说的是因忧思而悲伤。 普天下的人都怨恨我们,我们还有谁可以凭依? 哀思之情郁结内心,羞愧之颜发于惭愧。 这是因想到仁人贤士而惭愧。 不谨慎修持自己的德行,虽然后悔还可以挽回吗? ”这里说的是人君的所作所为,不谨慎自己的德行,结果迅速招致败亡。 即使想改悔,哪里还来得及呢? 后悔,到后面才悔,悔之晚矣。 古人说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圣明的君主读了《群书治要》后,做法、想法与没有学习的人完全不同。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下令编辑,编好之后,他手不释卷地阅读,所以对于《群书治要》中的道理了解得非常透彻。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臣说:“自古以来,帝王凡是要大兴土木,都必须顺应民心。 从前大禹凿九山,通九江,耗费人力巨大,却没有人抱怨,因为与民心相符,是民心所向,反映了百姓的意愿。 秦始皇营建宫室,人民都反对,因为秦始皇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违背民心。 朕现在想建造一座宫殿,材木等都已经准备就绪,但想想秦始皇的教训,决定不再兴建了。 古人曾说:‘不要做无益的事情而损害有益的事。 见不到引起贪心的东西,心就不会被扰乱。 ’由此可知,见到那些诱人之物,心很容易被污染。 像那些精雕细镂的器物,珠宝玉器、服装玩物,如果纵情享受,灭亡的日子立刻就会到来。 ”他还要求自王公以下,宅第、车服、婚嫁、丧葬等,如果用度超过了规定而过于奢华,都要一律禁止。 从那以后二十多年,社会风俗崇尚俭朴,衣服没有锦绣,物质富饶,没有出现挨饿受冻的情况。 在贞观二年,有公卿上奏皇帝说:“依照《礼》,夏季最后一个月,可以居住在建在高台上的楼榭。 现在暑天未退,秋季的连绵大雨刚刚开始,皇宫低下潮湿,请陛下营建一座楼阁居住。 ”太宗说:“朕有气力衰竭的病,不适宜居住在低下潮湿的地方,但如果同意你们的请求,浪费实在太多。 从前汉文帝想建一座露台,但是要花费相当于十户百姓人家的费用,就放弃了念头。 朕的德行比不上汉文帝,而耗费的财物却要超过他,难道这是作为民之父母的国君之道吗? ”尽管公卿再三上书奏请此事,唐太宗终究没有答应。 所以,太宗皇帝喜欢读历史,确实汲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知道节制欲望,不能损害百姓的利益而满足自己的私欲,才创下“贞观之治”。 《贞观政要·论君道》中记载,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唐太宗说:“朕常常想能伤害自身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是由于自身有不良嗜好,才酿成灾祸。 如果一味地讲究吃喝,沉溺于声乐女色,欲望愈多,损害也就愈大,既妨碍政事,又扰乱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理的话来,更会引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 每当朕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享乐,贪图安逸。 ”魏徵回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 过去楚庄王请教詹何,治理国家有何要领,詹何却用加强修身的方法来回答。 楚庄王问他,治理国家怎么办? 詹何说,没有听过自身修养好而国家混乱的。 陛下所明白的道理,实在很符合古人所说。 ”从这段对话可以体会到,魏徵大人和唐太宗同心同德,确实是古人所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所以,君臣能够齐心协力,创下“贞观之治”的盛世。 发布时间:2025-11-04 12:12:18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5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