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太平天国起义是历史进步,还纯粹是场浩劫? 内容: 原标题:原创 太平天国起义是历史进步,还纯粹是场浩劫? 历来在民间与官方对太平天国起义的评价都褒贬不一,这很正常,每个人的学识与角度都不同,其见解也自然有差异。 但若论太平天国起义是历史进步,还纯粹是场浩劫? 主要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一是其反抗的什么样的朝廷。 二是其对后来政局的影响。 一、太平天国反抗的是什么样的朝廷? 若论太平天国反抗的是什么样的朝廷? 又得从清末为何不能真正实行变革说起。 清末落后,我们都知道,但同时期的日本与俄国也同样的落后。 但日本与俄国都通过变革而强盛了起来,而大清却没有。 这其实跟满清政府息息相关,明朝时期,我国的火器还不怎么落后於西方,但到了满清却一落千丈。 这也在於满清是以骑射而取得的天下,其武力的自信都来源於骑射。 如果你跟他们讲火器等这些他们不擅长的领域,他们完全玩不过你们,还能保持啥武力的自信心? 索性,不玩火器,一概比骑射,你们农耕民族的骑射还能玩得过游牧渔猎民族的骑射? 军事上如此,其在政治、思想领域更是如此。 “剃发易服”、“文字狱”,其本质就是要摧毁汉人的民族自信与精神意志。 如此,才便於其统治,对于满清来说,问题不是这个国家变得如何如何地糜烂、如何如何地深处水生火热,而是深怕这个国家的任何变革或进步会带来的一系列不确定因素以让他们失去对这个国家的掌控。 满清是视自己为华夏的征服者,并拒绝汉化。 所以,“量中华之物力、结于国之欢心”,“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等诸如此类的话语才不足以为怪。 所以,自满清政府建立的那天起,就决定了其一定是制约着中国前进与发展的步伐的。 直到满清政府踏进棺材的前夕,还在搞什么“皇族内阁”。 二,太平天国对后世的影响。 太平天国虽然最终失败,但严重动摇了满清统治的根基,使得满清政府不得不依靠汉族官员以延续其统治。 自此汉人督抚开始掌握地方实权,在地方掀起了“洋务运动”。 同时也使得长久以来被满清王朝阉割过的华夏民族开始觉醒,重建民族的自信。 到庚子国乱时期的“东南互保”,南方督抚公然违背清朝政府的命令,不向外国开战(“此乱命也,粤不奉召”)。 再到辛亥革命后的短短两个月内,就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而满清也被迫退出历史舞台。 这都有太平天国起义的深远影响,换句话说,就是若没有太平天国起义,汉人督抚就不会那么轻松地掌握地方实权。 汉人督抚若不掌握地方实权,就不会有后来辛亥革命时期的满清政府轰然倒塌。 这都是太平天国起义其主观与客观带来的进步之处,有人将太平天国起义引起的那场持久战乱所造成的损失的罪责都推给了太平军,并将之妖魔化为邪教。 这并不公正,指责“因饥饿而盗窃面包”的行为,其本身就不道德。 诚然,太平军的早期是以“跳大神”的形式而组织起来的。 但是,要明白的是,那还是一个民智未开的时代。 “跳大神”这种形式并非太平军的原创,而是当时民间的信仰,太平军只是将之暂时利用。 并不能将之妖魔为邪教。 对比,三十年后的义和团运动乃至一百年后的那场十年浩劫。 太平军早期的“跳大神”也就容易理解了,而太平天国的中后期,“拜上帝教”已被渐渐淡化,只有那没有政治能力的洪秀全还沉溺於“教务”(事实上,洪秀全从始至终都没有真正理政)。 实际上掌握太平天国权力的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洪仁玕等较为开明。 太平军虽在早期捣毁孔像、孔庙等,可是定鼎天京后,不但开科取士,而且还开了女科,国家气象焕然一新,这都可以说明太平天国对“跳大神”,只是利用而非沉溺其中。 诚然,太平军是以排满为旗帜的,在南方的一些城市中对待满人的手段也比较极端,但南方的满人数量整体并不多。 除此而外,太平军也并没有大规模滥杀平民的事件,而湘军在攻破九江、安庆、乃至南京等地时,都数日不封刀,任部下抢掠。 这都有明确的历史记载,据晚清众多文人的文集所载:经湘军洗劫过的天京城内的惨状,沿街死尸十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曾国藩在民间倒获得了“曾剃头”名号。 所以,这战乱中的罪孽,清军与湘军其实是远甚於太平军的。 发布时间:2025-11-16 09:18:13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5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