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爱新觉罗·肃顺:咸丰顾命八大臣的铁腕权臣 内容: 爱新觉罗·肃顺(1816年11月26日—1861年11月8日),字雨亭,满洲镶蓝旗人,是晚清宗室中极具争议的权臣。 作为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第六子,他以强硬手腕和改革魄力在咸丰朝崭露头角,却因政治斗争失败成为“辛酉政变”的牺牲品,其生平折射出清王朝在内忧外患中的挣扎与衰亡。 一、崛起之路:从侍卫到权倾朝野肃顺早年长期任职于侍卫处,凭借机敏与才干逐步晋升。 咸丰帝即位后,他提出“严禁令、重法纪”的治国策略,深得皇帝认可,擢升为内阁学士,兼任副都统、护军统领、銮仪使等要职。 此后,他历任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成为咸丰帝最信任的近臣之一。 肃顺的崛起与咸丰朝的危机紧密相连。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他力主重用汉族官僚如曾国藩、胡林翼,推动湘军崛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他断然拒绝沙俄对乌苏里江以东领土的侵略要求,展现强硬外交姿态。 然而,他的铁腕手段也引发争议:查办“戊午科场案”时,他坚持处死一品大员柏葰,以重典整肃科场风气;查办“户部宝钞案”时,他扳倒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震动朝野。 这些举措虽打击贪腐,却因得罪满洲贵族和老臣,埋下政治隐患。 二、顾命八大臣:权力巅峰与危机四伏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病危于热河行宫,遗诏任命肃顺与载垣、端华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幼帝载淳。 这一安排旨在以权臣派牵制皇后派(慈安、慈禧)与亲王派(恭亲王奕?),形成权力制衡。 然而,肃顺等人未能妥善处理三方关系,反而加剧矛盾。 肃顺对两宫太后态度傲慢,试图限制其权力。 他提议谕旨由八大臣拟定,两宫仅负责盖章,甚至阻挠慈禧与外界联系。 同时,他排斥恭亲王奕? ,阻止其赴热河探视咸丰帝,导致咸丰帝与奕? 兄弟隔阂加深。 这些举动使两宫太后与奕? 走向联合,为政变埋下伏笔。 三、辛酉政变:从巅峰到陨落1861年10月,咸丰帝驾崩后,肃顺护送灵柩返京途中,在密云被奕? 与两宫太后联手逮捕。 这场政变中,肃顺因“跋扈专权”被控多项罪名:专擅朝政:以顾命大臣身份压制两宫太后,阻挠皇帝接见外臣;结党营私:提拔亲信,打压异己,如将匡源保举为户部侍郎兼管三库事务;生活奢靡:在热河行宫期间,肃顺物资供应远超两宫,引发慈禧记恨;谋逆嫌疑:野史称他曾建议咸丰帝效仿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除掉慈禧以绝后患。 最终,肃顺被判斩立决。 行刑时,他拒不下跪,刽子手以铁柄敲断其双腿后斩首,年仅45岁。 他的倒台标志着“顾命八大臣”的全面崩溃,两宫太后与奕? 开启“同治中兴”的新格局。 四、历史评价:改革者还是权臣? 肃顺的生平充满矛盾。 他以强硬手段整顿吏治、重用汉臣,为“同光中兴”奠定基础,曾国藩曾感叹“自坏长城”;但他排斥满洲贵族、打压恭亲王,又因专权跋扈树敌过多。 他的失败,既是个人性格缺陷(如刚愎自用、缺乏政治智慧)的结果,也是清王朝权力结构失衡的缩影——咸丰帝试图以权臣制衡各方,却因安排失当引发更激烈的内斗。 肃顺的故事,是晚清政治转型期的典型案例。 他既是封建帝制的维护者,又是改革尝试的推动者;既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也是时代悲剧的注脚。 他的陨落,预示着清王朝在内忧外患中走向衰亡的必然命运。 发布时间:2025-11-21 11:40:29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5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