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白居易如何保持自己的诗通俗易懂、质朴晓畅的风格? 内容: 老保姆讲完,早已泪痕满面,泣不成声。 诗人听后,气得五内如焚,心肝欲裂。 他慢慢地研着翰墨,場力使自已平静下来,便提起笔写了一首题为《母子别》的讽谕诗。 写完,诗人照例又大声吟诵给老褓姆听。 “写得好,写得好! 同我那天见到的一横一样! ”老保姆激动地说。 “能听懂吗? ”白居易问道,“这类诗, 如若别人不明其意。 写也无用。 ”“懂,懂! ”老保姆急忙说道。 她知道白居易作诗十分认真,要是别人听不懂,他便是一改再改,不肯停歇。 “诗里有‘母不失雏雄伴雌’一句,这‘失雏’之意也能懂吗? ”白居易问道。 “初听不懂,细想倒也明白。 ‘雏’ 不就是小鸟儿吗! ‘失雏’就是失去孩子们啊! ”老保姆大声回答。 “嗯,这便是了。 ”诗人说着,便在诗题下补上了“刺新间旧也”五个字,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后妻离间前妻的。 但人们读完全诗,都痛恨那个喜新厌旧的关西骠骑大将军,诗人采用的是一种曲笔讽喻的手法。 长期以来,白居易向老保姆读诗,请她解诗,使他的诗歌保持了通俗易懂、质朴晓畅的风格,直接反映了底层人民的心声。 有一次,诗人听说宣州太守为了阿谀皇上,每年 不惜浪费大量丝茧和劳力,织成种红线毯, 向皇宫进献,弄得百姓衣不蔽体,怨声载道。 于是,便写了一首《红线毯》诗,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忧虑。 诗成之后,持人照例又读给老保姆听,老保姆听后,愤愤不平地说:“真作孽! 那些当官的难道不知道,织一丈地毯得用多少两丝啊。 天下只有人要取暖,哪有土地怕冰冻的? 还是多做些人衣,少织些地毯啊! ”“啊,说得对,问得好! 这下面数句,可以大改一下。 ”诗人说着,立即根据老保姆的话求,将最后几句诗改为:“宣州太守知不知? 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自然,白居易并非仅向老保姆征求对他诗作的意见,他还经常将新诗吟给不相识的路人、年老的邻居们听,从他们那里吸敢了通俗的口语,形象化的俚语,使他的诗歌具有当时飞歌的特点。 发布时间:2025-11-24 09:41:34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5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