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精忠报国岳飞:南宋抗金名将,中兴四将之首 内容: 岳飞,字鹏举,1103年3月24日出生于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他的一生,是为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的一生,其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 少年立志,投身军旅岳飞出生于一个普通农家,自幼勤奋好学,不仅熟读兵书,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他师从周同、陈广学剑学枪,武艺高强,二十岁时便“一县无敌”。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 目睹国家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岳飞心中燃起了保家卫国的火焰。 他的母亲深明大义,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激励他奔赴前线,抗击金兵。 从此,“精忠报国”成为了岳飞一生的座右铭,也成为了他忠诚与担当的象征。 崭露头角,屡建战功岳飞从二十岁起,先后四次从军。 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他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屡立战功。 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率军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军,收复建康府(今江苏南京),这是南宋对金作战的首次大捷,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的抗金士气。 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率军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出发,北上收复了伪齐占领的襄阳、唐、邓、随、郢等六州之地,这是南宋首次收复大片失地。 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打开了从河南进军中原的通道。 北伐壮举,直捣黄龙绍兴十年(1140年),金国撕毁和约,再次南侵。 岳飞挥师北上,先后在郾城、颍昌等地大败金军精锐的“铁浮图”和“拐子马”。 郾城大捷中,岳飞亲率背嵬军和游奕军骑兵迎战。 岳家军以步兵持麻扎刀、大斧等,上砍金兵,下砍马足,与金军展开激烈战斗,大破金军精锐。 颍昌之战,岳飞派岳云率背嵬军冲锋陷阵,自己亲率大军继后,与金军展开殊死搏斗,再次取得胜利。 岳家军前锋直抵距汴京仅四十五里的朱仙镇,北方义军纷纷响应,收复中原指日可待。 岳飞满怀豪情地激励将士们:“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忠而被谤,含冤遇害然而,就在抗金形势一片大好之时,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 他们担心岳飞北伐成功会迎回徽、钦二帝,威胁自己的统治,同时也害怕岳家军势力过大,难以控制。 于是,他们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班师回朝。 岳飞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但为了顾全大局,不得不忍痛撤军。 他仰天长叹:“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回朝后,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被杀害于大理寺内的风波亭,时年39岁。 岳飞的遇害,是南宋朝廷的巨大损失,也是历史的悲剧。 他的死,让无数人为之痛惜和愤慨。 千古流芳,精神永存岳飞虽然含冤而死,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他一生廉洁奉公、行若明镜、事母至孝、严以律子、厚以待人、令出如山、赏罚分明、身先士卒、骁勇善战,这些优良品质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他所率领的岳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严明军纪,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岳飞的文学才华同样卓越,他的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气势磅礴,慷慨激昂,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成为了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 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杭州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岳飞庙遍布全国各地,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前来祭拜,表达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岳飞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发布时间:2025-11-25 11:13:09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5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