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王审知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有哪些成就? 内容: 王审知,字信通,又字详卿,威武军节度使王潮之弟,“开闽三王”之一,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开国国君,在位共16年。 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王审知初与兄王潮跟随王绪,后王潮废杀王绪,诸将便拥戴他为首领。 公元897年(乾宁四年)王潮去世,王审知继其位,朝廷任他为武威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累迁至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琊王。 公元907年(天祐四年),后梁太祖朱温升任王审知为中书令,封闽王。 王审知在位时,选贤任能,减省刑法,珍惜费用,减轻徭役,降低税收,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公元925年,王审知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谥号忠懿王。 其子王延钧称帝后,追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 主要成就政治休养生息王审知起自田间,而到富贵,常常以节省勤俭为原则,选拔任用优良的官吏,减省刑法,珍惜费用,减轻徭役,降低税收,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三十年之间,管辖境内平安欢乐。 整顿吏治王审知十分重视吏治的整顿。 王审知坚持“任人唯贤”,注意改进吏风,是做出很好榜样的。 王淡,是唐朝宰相王溥之子,杨沂,唐朝宰相杨涉之弟,徐寅,唐朝知名进士,都在王审知手下任职。 又设学四门,以培养闽中优秀学士。 招揽海中蛮夷前来经商。 王审知设立招贤院,吸取大批“贤能之士”即使村僻野人,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他都网罗而来,加以重用. 他待人以诚,对来投的文人学士关怀备至。 福建的文人学士,大多家居中原,这些人“东浮荆襄,南游吴越”,走过很多的地方,他们不肯留在中州向朱温稽首称臣,也不肯北往河东充当沙陀贵族李克用的幕僚,却愿意不避艰难险阻,千里迢迢,跑来偏僻的福建,他们不事别人,唯独要事王审知,就更证明王审知是深得文人学士之心的。 扩建福州此外,王审知也著手扩建福州城。 天复二年(902年),王审知筑福州外罗城四十里,东西宽约1. 8公里,南北长约1. 7公里,呈不规则圆弧形,设8个城门:东海晏门、西善化门、南利涉门、北永安门、东南通津门、东北延远门、西南清远门、西北安善门。 把冶山、安泰河、大航桥以南的居民区、商业经济区都全部括入城内,形成内外两重城垣。 内重是政治中心及贵族居住地,外重是平民居住区和商业经济区。 罗城的分区布局以大航桥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成为坊巷之始,形成了当今福建省城“名片”三坊七巷和闽都古街。 [8]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又筑南北夹城,称为“南北月城”,与大城合起来共计方圆二十六里四千八百丈。 梁开平二年(908年)王审知认为城区太小,决定扩大罗城南北两端建夹城,南北周围扩大26里四千八百丈,并开浚和江湖相通。 夹城建成后,把屏山、乌山、于山、白塔、乌塔等制高点全部连在城中,提高了福州的防御能力。 经济重视农业王审知亲自主持兴建或扩建了福清、长乐沿海大堤,泉州6里破、9溪18坝,连江东湖,晋江40余华里灌渠,疏浚了受益幅员可达25平方公里的福州西湖等一大批骨干水利工程。 同时围海造田,扩大耕地。 在平原推广双季稻;在山区开垦茶园;因地制宜发展纺织、陶瓷、冶金、铸造等工业生产。 对外贸易王审知非常注意发展对外贸易。 他于天祐二年(905年),把连江的黄岐半岛,开辟为对外贸易港称为“甘棠港”。 另一说认为“甘棠港”是在连江定海,福建省考古人员从海底考古中,发现不少从国内外销的磁器及其他文物,因而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队有些人断定“甘棠港”即在该处。 福建地处海滨,面对大洋北通日本、朝鲜,南达南洋群岛,交通方便。 由于王审知注意发挥海洋优势,积极“招来蛮商”“尽去繁苛,纵其交易”因而“利涉益远”,不仅北至新罗、东洋,而且南经南洋,以达印度、三佛齐以及阿拉伯等国,都经常有使者和商旅往来。 舶来品如象牙、犀角、真珠、袱帽、香药等等应有尽有。 闽地物产每年通过海港转运,获利不少。 当时除“甘棠港”外,闽南的泉州亦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当时福建的陶器、铁器都大量运销干国外。 “闽陶器、铜铁泛于蕃国,取金贝而返,民甚称便”,这说明了闽地那时到各国经商的人己不少,闽南一带尤其更多人往外做生意,使泉州地区闻名于世界,阿拉伯商人和伊斯兰教徒来到这里的很多。 在与国外交流中,尤其陶器制作的技术和产品质量都很高,白瓷、青瓷,影青瓷和其他色釉,品种多样,造型亦精。 据福建省考古人员仅在南安、安溪两县普查,发现五代闽国瓷窑就四处,产品以青瓷为主,亦有白釉瓷,品第与渐江越窑的秘色瓷相近,质量亦相当高,诗云:“巧刻明珠染春水,轻旋薄水盛绿云。 这里徐汇所写的“明珠”、“春水”、“绿云”就是赞美了这种秘色瓷的美观、清秀。 由于福建制陶技术传播到国外,也促进了阿拉伯及中亚一带与福建陶瓷造型艺术的交往。 1962年福建省博物馆考古人员在福州郊区王审知妻子、王延钧妻子刘华墓中发掘到三个孔雀兰的大陶瓶,这就是从中亚或阿拉伯传来的,它是王审知统治时期福建对外友好往来的有力证据。 冶炼业当时福建的冶炼、铸造业已普遍地发展。 在福州城西南设有冶所共十三所。 安溪是炼铁的主要产地,晋江、南安、惠安、德化也都是冶铁基地。 泉州附近的梧宅、城西的铁炉庙都有那时冶炼的遗址。 不久前在泉州的南俊巷还发现了五代铸钱的遗址,该遗址曾铸造了铜、铁、铅钱在市场流通,出上的钱文有“开元通宝”、“永隆通宝”、“天德通宝”,背文多带有“闽”、“福”或“殷”字。 造船业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五代时期福建造船业也相当发达。 此时福建已能制造长二十丈,载人六七百的远航大船。 泉州成为当时福建造船最发达的地方。 为了发展对外贸易,王审知还加强对福州港的建设,使海舶畅通无阻,对福州的江河、沟恤还进行一番改造和整理。 “东画长川以为洫,西达于南,盘别浦以为沟,悉通海鰌;朝夕盈缩之波,底泽鳞介,岸泊宗艛”。 经过疏浚,使福州水陆交通日趋便利。 巨舶得以顺潮水到城下。 福州城郊河面,停泊着无数大大小小的船只。 这时与中原的往来也日益增多,“岁自登莱入贡於汴”。 福州城内已“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阴榕叶中出。 ”那时福建繁荣景象可见一斑。 文化吸引士子经过王审知的努力,招揽了不少中原名士前来投奔,其中包括唐朝学士韩偓、王淡(王溥之子)、杨沂(杨涉从弟)、徐寅(进士)等人。 他也注重教育,“建学四门,以教闽士之秀者”。 王审知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招揽海外商贾,佛齐等国相继前来朝贡。 发展教育王审知重视发展教育。 他采纳了翁承赞的建议,在福州“建四门学(高等学府),以教闽中之秀者”,选知名人士黄滔等担任“四门博士”。 在王审知的倡导下,当时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僻村间设有私塾,“幼已佩于师训,长者置国库”,使教育事业大大发展。 崇信佛教唐天佑元年(904年)在于山南麓建“报恩定光多宝塔”,高41米,7层8角,俗称“白塔”。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在鼓山半山腰填潭建寺,称国师馆即现在的涌泉寺,还兴建了大量寺院和佛塔,如于山万步寺、丁戊山安福院及香岩院、永和院、报慈院、东报国院、清凉院、瑞峰院等一大批寺庙,为后代留下大批的文物遗产。 保护典籍王审知为了抢救文物典籍,特地组织了大批的文人学士,开展了一场“搜集古籍”的活动。 不管是“鲁壁之残编”,或者“周陵之坠简”,都“巫命访寻,精于缮写”。 他亲自参加这项工作,对能够搜集到的书简,他都“次第签题”,而后“森罗卷轴”。 外交王审知在位期间谨事四邻,尽量地避免战争。 他奉中原王朝后梁的正朔,并向后梁朝贡。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九月,淮南高季兴派遣使者张知远到福建与王审知建立友好关系。 张知远骄横傲慢,王审知就把他杀了,并上表把淮南的书信进呈给朱温,朱温便开始与淮南断绝关系。 王审知每年都遣使自登、莱入贡于后梁,来去经常遭遇狂风波涛的灾祸,被卷翻淹没的船只有十分之四五。 后唐庄宗李存勖即位时,王审知派使者朝奉纳贡,李存勖诏令加封功臣,增加爵位食邑。 对周边政权,王审知尽量与之友好。 贞明三年(917年)与吴越结为婚姻。 “王为子牙内都指挥使延钧娶越王岩之女”。 贞明二年(916年),王审知为了与睦邻友好,把自己的第三女琅琊郡君出嫁给吴越王钱鏐子钱传珦为妻。 次年(917年),南汉主刘隐的女儿清远公主也嫁给王审知的次子延钧,使闽境更加安定。 发布时间:2025-11-26 10:25:22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5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