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张耒:北宋文坛的璀璨星辰与宦海沉浮的见证者 内容: 在北宋文坛的星空中,张耒(1054—1114)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与跌宕的仕途经历,成为一颗耀眼的星辰。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不仅继承了苏轼的文学精神,更在北宋政治与文化的交织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一、出身世宦,少年才俊张耒,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张右史,原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迁居楚州淮阴(今江苏淮安)。 他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祖父曾在福建任职,父亲官至三司检法官,母亲李氏出身于官宦家庭,外祖父李宗易更是以诗文名世,深受大诗人晏殊的赏识。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张耒自幼便受到正统的封建诗礼熏陶,展现出对文辞的非凡灵感。 他十三岁便开始好为文,十七岁所作《函关赋》更是传诵一时,成为少年才俊的典范。 二、苏门受教,文采斐然熙宁四年(1071年),张耒游学于陈州,有幸成为苏辙的学官弟子,并得以谒见苏轼。 苏轼对他的才华极为赏识,自此,张耒便成为苏氏兄弟的门下客,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在苏轼的悉心指导下,张耒的文学才华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熙宁六年(1073年),他中进士,步入仕途,历任临淮主簿、寿安县尉、咸平县丞等职。 元祐年间(1086—1093年),他在汴京任职八年,历任秘书丞、著作郎、起居舍人等职,得以披览国家藏书,文翰学术日有进益。 三、宦海沉浮,坚守本心张耒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 哲宗亲政时期(1094—1100年),新党得势,竭力报复元祐旧臣。 随着苏轼等人的被贬,苏门弟子也受到株连。 绍圣元年(1094年),张耒因病自请外放,任润州、宣州知州;四年(1097年),受党争牵连,贬任黄州监酒税,后改复州。 尽管仕途坎坷,但张耒始终坚守本心,未忘操写诗文。 他以闻道苏轼自负,终生恪守不移,即使屡遭打击也不后悔,且引为人生最大的志趣。 徽宗初年(1100—1101年),张耒短暂起复,累官至太常少卿,后出任颍州、汝州知州。 在颍州时,他闻苏轼病故,服丧哀悼,因此于崇宁元年(1102年)再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 直至崇宁五年(1106年),他才得赦还,晚年定居陈州。 在陈州期间,他虽贫病交加,但仍坚持创作,传道授业,光大文风。 四、文学成就,独树一帜张耒的文学成就斐然,尤以诗名世。 他的文学观源自三苏,主张文章应明理致用,提倡直抒胸臆、自然天成的创作观,反对过度雕琢。 其诗取材广泛,多关注民生疾苦,乐府诗被周紫芝推为“本朝之冠”。 他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虽有时失之粗疏草率,但那份真挚的情感与质朴的语言,却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除了诗歌外,张耒的词作也颇具特色。 他的词语言香浓婉约,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 这些词作以闺情离思为主题,将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 五、历史评价,流芳千秋张耒的一生,是才华与坎坷交织的一生。 南宋高宗即位后,下诏追赠苏轼为资政殿学士,赠张耒集英殿修撰。 诰词中称赞他们四人“以文采风流为一时冠,学者欣慕之及继述之”,既概述了张耒等人的影响,又肯定了其文学成就。 在苏轼、苏辙、黄庭坚、晁补之、秦观等相继辞世后,张耒仍作为文坛中流砥柱,传道授业,光大文风。 他的文学精神与人格魅力,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楷模。 张耒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与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北宋文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故事与作品,不仅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更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发布时间:2025-11-26 11:20:27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5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