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北窑清豫通亲王爱新觉罗·多铎墓的位置考据 内容: 在北京朝阳区建国门外大北窑的核心区域,一座现代化地标——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拔地而起。 鲜为人知的是,这片繁华商业区的前身,曾是清初铁帽子王、开国功臣豫通亲王爱新觉罗·多铎的安息之地。 多铎墓的兴衰变迁,不仅承载着清代皇室墓葬文化的历史记忆,更折射出近现代城市发展对历史遗迹的深刻影响。 一、多铎墓的原始位置与规制多铎墓位于朝阳区建国门外大北窑,老地名为“苗家地”。 据《朝阳区文物志》记载,其墓地东至张洛房(今东三环路),南抵三块板(今建国路),西邻第二代豫亲王多尼墓地,北达关东店(今光华路北侧),占地面积达150亩。 墓园采用清代亲王规制,外围砌有两道三米高的砖墙,南侧辟门,门内甬道西侧立有驮龙碑一座,碑文为康熙十一年所立,记载多铎生平功绩。 甬道尽头为三间宫门,门后是五间享殿,殿内设暖阁,暖阁下方有隧道直通地宫。 墓园西侧另有七座阿哥坟,形成规模宏大的家族墓群。 墓园内种植有数百棵红黄柏松树,其中不乏三人合抱的巨木。 据1950年代老住户回忆,墓地由马、徐等十户人家看守,每户分得三间住房及二十亩耕地,形成“守陵村”的独特聚落。 这种规制虽因多铎受多尔衮牵连被降爵而略有缩减,但仍保留了亲王墓的核心要素,如享殿、地宫、驮龙碑等。 二、多铎墓的衰败与迁移多铎墓的命运转折始于20世纪30年代。 为集中保护分散的豫亲王家族墓,末代豫亲王端镇在其母主持下,将多代王爷、福晋的灵柩迁至多铎墓地与多尼墓地。 然而,此举未能阻挡墓园的进一步损毁。 1947年,国民党十三军某部拆毁守陵户住房,构筑碉堡工事,并焚烧部分松柏树。 末代豫亲王端镇被迫砍伐约200棵成材松柏运往天津,仅余未成材的小树。 1949年底,北京市金属结构厂建设地下发电厂时,挖开多铎墓地,出土棺椁中的彩色王服因风化迅速消散,仅存青花瓷与骨灰罐等遗物。 多尼墓地亦遭类似命运。 1948年,另一支国民党军队在其外围筑碉堡,导致墓地建筑严重损毁。 新中国成立后,多尼墓地被改建为光华路第一小学,原址仅存部分碑石与建筑基址。 至1980年代,两处墓地均已无地面建筑遗存,仅余地名“豫王坟”作为历史记忆的载体。 三、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多铎墓遗址1985年,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在多铎墓原址动工兴建。 经北京市文物局与规划局批准,墓地砖瓦石片被赠予平谷区用于文物修复,享殿、宫门等建筑构件被金属结构厂拆毁。 至此,多铎墓的物理存在彻底消失,但其历史价值并未被遗忘。 2009年,朝阳区人民政府将“豫王坟”列入《第三十编文物》,明确其位于国贸桥西北、光华东里区域,并标注多铎与多尼两座墓地的相对位置。 如今,多铎墓遗址已融入北京CBD核心区。 国贸中心大厦、光华路、光华里等地名,以及地铁1号线国贸站的“豫王坟”历史标识,成为连接古今的时空纽带。 2012年,沈阳中街出土的豫亲王府绿釉瓦当,进一步印证了多铎家族的历史影响力。 这些遗迹与文献共同构建起多铎墓的历史叙事,使其成为研究清代王爷坟制度、近现代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关系的重要案例。 发布时间:2025-11-28 11:41:43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6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