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13至14世纪欧洲的商业是如何发展的? 内容: 城市在反封建领主斗争中所取得的各种权利,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12世纪以后,欧洲内部的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地方市场逐渐形成,与东方的贸易也显著扩大。 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主要通过地方集市。 集市一般在城市内的广场上或教堂附近举行,每周一、二次。 农民从四方把粮食、蔬菜和其他农产品运到市场出售,然后买回城市的手工制品。 各个地区之间和欧洲各国之间大规模的贸易,则通过定期市集进行。 定期市集每年或每半年举行一次,每次几个星期,交换各地产品,如工具、武器、织品、马具、皮革、谷物、盐、鱼、蜜、酒等等。 从东方运来的奢侈品,如绸缎、棉织品、贵重武器、香料、首饰珠宝等,也在定期市集上出售。 这种定期市集在欧洲各地普遍存在,最有名的是法国香槟市集。 香槟一带为地中海与北方主要商路的交叉点,从12世纪中叶到14世纪初,形成一个巨大的国际市场。 市集几乎常年在四个相距不远的小市镇即拉尼、巴尔、普洛温、特鲁瓦连续举行。 意大利、德国、西班牙以及法国各地的商人云集于此,进行大宗的贸易。 在定期市集中,广泛使用各种货币。 商人进行交易之前,必须辨识货币,鉴定成色。 于是在市集上出现专门以识别和兑换货币为业的钱商。 这些钱商最初多经营兑换业务,后来积累较多的货币资本,又经营汇兑和借贷。 早期的银行业发展起来,1346 年热诺阿成立了欧洲第一个银行。 高利贷资本也随之活跃,贷款利息高达60%,甚至在100%以上。 教会实际是最大的高利贷者。 贷款往往以土地作抵押,无力偿欠时则以土地抵债。 高利贷的活跃促进土地转手和兼并现象。 13至14世纪时,欧洲巳经形成南北两大主要商业区。 一是地中海区,以意大利城市,特别是威尼斯、热诺阿、比萨等为中心。 这些城市联系西欧和东方的市场,成为东西贸易的枢纽。 商人从东方输入奢侈品如丝绸、珠宝、首饰等,同时把西欧各地的手工业品输到东方。 另一个商业区是北海和波罗的海区,以佛兰德尔各城,特别是布鲁日为中心,德国北部、尼德兰、英国、斯堪的纳维亚诸国、俄罗斯,都参加这一区域的贸易。 交易的货物主要是北欧和东欧出产的鱼类、木材、皮货、蜂蜜、粮食等,西欧的毛织品、酒类和其他手工业品也有相当的销路。 欧洲北部和南部的贸易联系多半依靠海道和河流。 从佛兰德尔的布鲁日到意大利的威尼斯,经常有海船往来;莱因河、易北河、塞纳河等则联系内陆。 阿尔卑斯山的隘口是通到意大利的陆路要冲。 在中古的大部分时期,欧洲的生产技术远比东方落后。 欧洲人对中国、印度和西亚的特产都很珍视。 丝绸、珠宝等名贵物品获利较高,商人尤共乐于贩运。 当时中国货物由水陆两路运往欧洲。 水路从泉州或广州起运,经过马来半岛到锡兰,再沿印度西海岸到波斯湾,以达小亚细亚,或沿红海达埃及,然后转往欧洲。 陆路则越葱岭经中亚沙漠,到黑海成小亚细亚,再由此以达欧洲。 这条商路最初由波斯人或阿拉伯人作中介,到13世纪棠古人西侵之后,便直接沟通。 发布时间:2024-08-04 09:07:57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