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無為清靜長生真人至真語錄 内容:   經名:無為清靜長生真人至真語錄。 金劉處玄述,弟子輯錄。 一卷。 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玄部。 無為清靜長生真人至真語錄序  我聞道在域中,所宜馴致,仙居象外,不可苟求。 故樂天詩云:若非金骨相,不列丹臺名。 非種百千劫善根,得三五一真之氣,安能至此境哉。 今長生子劉先生,賦是相,藉是名。 昔遇重陽王真人,濟度點化,出俗入道,明識慧性,了達疏通。 昨被宣詔見,有詩曰:昔年陝右先皇詔,今日東萊聖帝宣。 再歲告歸,官僚索詞,云:飄飄雲水卻東萊,太微仙伴星冠士。 正似陳希夷,昔承宋眷,辭返華山,詔答云:玉堂金闕,暫喜於來朝;岫幌雲軿,遽求於歸隱。 此,二大士之不羈,各一明朝之擅美,蓋營道同耳,易地則然。 自先生躬還故里,觀住太微,箋注諸經,祖述三聖。 以文章疏放,以翰墨嬉游,著編籍演教之法,遵釋氏重輕之戒,造玄皇衆妙之門,服宣父五常之行,緝田宅,發梨棗,申申如也。 凡有述作,競彫鏤以流傳,新視聽於衆庶,諷誦於人口,薰陶乎民風,知見者歸依,頑鄙者俊改。 一日,先生門人徐、李二師,遠來垂訪。 過溪館,入愚齋,息杖履之勞,餽水陸之味。 良久,出示先生《至真語錄》一帙,懇求序引。 義不復辭,余乃洗心徧覽。 令人警誠覺悟,頓欲割俗緣,出業障邪。 始終列八十款問,答瑜一萬言。 包羅揆叙,引證論評,根天地之化,迹陰陽之用,示死生之說,明禍福之報,談真空之相,懲貪瞋之欲。 以至苦樂之由,情偽之作,清濁之源,高下之本,若此者甚衆,無不究竟。 皆引用黃老奧義斷之,天下之事畢矣。 可使衆生判疑歸正,渙然冰釋,為鑿大昏之塘,闢靈照之戶,一驅解脫矣。 於是得超苦海,登覺岸,除三有五濁之穢,證三昧一空之因,去十二類舊染之污,受三千界更生之樂。 信出自真語,啟迪導化,法緣所致也,豈不偉歟。 青泰和壬戌歲上元日,濩澤端城變溪虛白道人韓士倩顏廣謹序。 無為清靜長生真人至真語錄  經名:無為清靜長生真人至真語錄。 金劉處玄述,弟子輯錄。 一卷。 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玄部。 無為清靜長生真人至真語錄  八十問  第一 問法  來人詢:其法者何也? 長生子答曰:通其道而達真空,則謂之法。 通其釋而達無生,則謂之戒。 授於法者,不能盡其萬愆也,不能通其萬理也。 授於戒者,不能盡其萬善也,不能通其萬慧也。 道法通,則達自然清諍無為也。 釋戒通,則盡我人衆生壽者也。 經云:道法自然。 道法非空而空也。 第二 問空  復詢:空者何也? 答曰:道住非空也。 愚者守其頑空也,賢者守其真空也。 世之思其色空也,道者忘其世空也。 人之愛其皆空也,思之罪者非空也。 達者明其道空也,通者了其性空也。 濁者死則沉空也,清者生則昇空也。 經云: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悟其空則知也。 第三 問知  復詢:知者何也? 答曰:知者,知其人恩惠可見,心望其報也;知其天之道,則損有餘而惠窘也;知其人之道,則損不足而奉富也。 知其有道者,順天也;知其無道者,順人也。 順其天則人之生也,順其人則人之死也。 順天則全其清善也,順人則縱其濁惡也。 經云: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知其慧之光,異於常人所見也。 第四 問見  復詢:見者何也? 答曰:見者,非肉眼所見也。 見者,見其虛元也,見其慧光也,見其亙容也,見其恍惚也,見其寶珠也,見其霞彩也,見其玄微也,見其沖明也,見其魂清也,見其魄靜也。 經云:道之為物,唯恍唯惚。 見其無物之象,外應其常善也。 第五 問善  復詢:善者何也? 答曰:善者,方圓曲直應物而順於人也。 不生萬惡,則謂之真善也。 不著萬物,則謂之清善也。 達理則不讀萬經,則謂之通善也。 達妙則不窮萬化,則謂之明善也。 不害萬形,則謂之慈善也。 不厭萬濁,則謂之應善也。 不非萬人,則謂之德善也。 不求萬有,則謂之道善也。 不起萬私,則謂之公善也。 不忘萬慧,則謂之常善也。 經云: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至善者非惡也。 第六 問惡  復詢:惡者何也? 答曰:惡者,人之不肖也。 人不順其天,則天不順於人也。 人若拋撒,則天教饑歉也。 人不修其善福,則天不教豐熟也。 人心縱於惡毒,則天意降其風雹也。 人至死不戒於惡殺,則再世定生於脩羅也。 人造惡,則天惡報也。 人無惡所害於物,則物無惡所傷於人也。 經云: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搜烏不搏。 弗惡真通,則明其賢也。 第七 問賢  復詢:賢者何也? 答曰:賢者,大達之人也。 大智者,如無其通也。 大慧者,如無其知也。 大聰者,如無其明也。 大辯者,如無其說也。 應其智,則真有其萬通也。 應其慧,則真有其萬解也。 應其聰,則真有其萬明也。 應其辯,則真有其萬說也。 智通者,世通也。 慧通者,道通也。 聰通者,理明也。 辯通者,言清也。 經云:不尚賢,使民不爭。 世之賢隱者,石藏其玉也。 道之賢隱者,無物之真也。 賢者,非其愚也。 第八 問死  復詢:愚者何也? 答曰:愚者,古之達人要遠其世之夢幻,外貌若愚也。 儒者顏回清貧,而一簞一瓢。 釋者釋迦乞食,而一飯七家。 道者純陽無為,而鶉居轂食。 返其朴,則高者就於下也,有者就於無也。 明者似於暗也,古悶者若其訥也。 經云: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外愚則內抱其道,真生也。 第九 問生  復詢:生者何也? 答曰:生者,抱道則真生也,保命則福生也,養氣則神生也,通微則妙生也,無妄則慧生也,應物則德生也,常善則救生也,夏至則樓生也;冬至則陽生也,交通則物生也。 真生則閒也,福生則明也,神生則靈也,妙生則清也,慧生則通也,德生則夷也,救生則慈也,陰生則昇也,陽生則降也,物生則成也。 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天地生萬物,以和氣而成,則生也;以金氣而殺,則死也。 第十 問死  復詢:死者何也? 答曰:死者,物之形也。 萬物至其深秋則形死,其根不死也。 萬形至其百年則身死,其性不死也。 無情萬物,可以深其根也。 有情萬形,可以養其性也。 根無其水,則苗死也。 性無其命,則身死也。 根者,性也。 性者,根也。 神者,性也。 性者,神也。 五行之數盡,則其形衰死。 陰陽之外,則其神無死也。 經云: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死而無其死者,真常貴也。 第十一 問貴  復詢:貴者何也? 答曰:貴者,貴其德也。 天施恩不令下知,謂之貴德也。 天施恩不擇愛者與,謂之貴德也。 天施恩生成不為主,謂之貴德也。 天施恩濟人不望報,謂之貴德也。 人要同天意,惠窘唯自知。 人要同天意,惠心公若私。 人要同天意,惠財如棄泥。 人要同天意,惠食不記誰。 經云: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貴者之德,有餘惠於賤也。 第十二 問賤  復詢:賤者何也? 答曰:賤者,薄其外也。 真貴其德,則外賤於身也。 德如美玉,則身似頑石也。 德上通其天,身下謙於海。 其言然下,則其身處上也。 內賤其真,則外貴其偽也。 貴德則世之重,賤身則安然存。 見寶則成大器,朴散則現真形。 通天則明夷妙,通海則衆善歸。 言下則敬信讚,身上則物我增。 賤真則魂魄散,貴偽則味其真。 經云:故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 就於賤下,則舉其高也。 第十三 問高  復詢:高者何也? 答曰:天之道,則抑其高也。 人之道,則舉其高也。 大達之士,則隱其高也。 榮耀之人,則街其高也。 天之道抑高,則惠於窘也。 人之道舉高,則損於窘也。 大達者隱高,則化其賢也。 榮耀者街高,則惑其愚也。 經云: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天之所高,覆於下也。 第十四 問下  復詢:下者何也? 答曰:下者,海下則清通歸順也,心下則清善歸順也。 清順則深廣也,善順則德廣也。 喻如所立屋者,梁棟就其下,則椽擦歸之。 喻如所待賓者,主人就其下,則外客歸之。 椽檩歸之,則成功也。 外客歸之,則成德也。 經云: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處下清順,則極樂也。 第十五 問樂  復詢:樂者何也? 答曰:樂者,樂道則處清下為樂也,樂俗則戀歌酒以為樂也。 樂清下,由無喜無憂也。 樂歌酒,則有歡有愁也。 樂無為之道,則無修無證也。 樂有為之相,則有修有墮也。 樂真性,則無形無盡也。 樂偽身,則有生有死也。 經云: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樂道則無其爭也。 失其道之樂,則憂生於苦也。 第十六 問苦  復詢:苦者何也? 答曰:苦者,苦於身心也。 世之迷者,苦己貪生,則入於死路也;苦心用機,則性沉於罪地也。 道之悟者,苦己鍊形,則如碎石取玉也;苦志忘機,則性昇於九霄也。 賢者苦中樂也,愚者樂中苦也。 賢者苦盡而甘來,愚者則樂極而哀也。 經云: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樂道而苦盡,則通其清也。 第十七 問清  復詢:清者何也? 答曰:清者,天清則顯其萬象也。 心清則顯其亘靈也,淵清則明其二八也。 通其天象,則降氣沖和也。 通其亙靈,則與道同體也。 通其淵清,則靈泉無漏也。 得其沖和,則氣神相結也。 得其同體,則真形不朽也。 得其無漏,則皓月光圓也。 經云:淵兮似萬物之宗。 探通其清,則無於濁也。 第十八 問濁  復詢:濁者何也? 答曰:濁者,世之迷者,縱於意則惡濁也,縱於身則淫濁也,縱於惡則昏其性也,縱於淫則喪其命也。 道之悟者,天清而混於地濁,身清而混於世濁。 清混濁則陰變陽,清混世則外若愚也。 經云:孰能濁以澄,淨之徐清。 濁盡則光顯也。 第十九 問顯  復詢:顯者何也? 答曰:顯者,天之象非自見其明也,天下衆目見其明也。 道之理非自是顯彰也,天下衆善知其達也。 衆目見其明,則敬也。 衆善知其達,則信也。 世之敬其天地,則福生也。 道之信其無為,則真生也。 經云: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 內光顯則外身而隱也。 第二十 問隱  復詢:隱者何也? 答曰:隱者,內慈救生,外恐其人知也;內真明達,外貌若愚夫也;內無罣礙,外形似混塵也;內光應物,外無所施為也;內性闡德,外遠於人欽也;內靈抱道,外無所著迷也。 至明泯慮,身寄於塵寰也。 經云:道隱無名者,名其大也。 第二十一 問大  復詢:大者何也? 答曰:大者,道也。 陰陽而不能包,謂之道大也。 大者,性也。 萬邪而正能容,則謂之性大也。 道之大者,乃萬物之母也。 性之大者,乃萬邪之師也。 通其母,則萬物得其造化也。 通其師,則萬邪歸其正達也。 造化,則各成其形也。 正達,則各通其道也。 經云:道可道,非常道。 大者容其小也。 第二十二 問小  復詢:小者何也? 答曰:小者,通其微也。 道通其小,則不擇其愛者與恩也。 性通其小,則不擇其愛者與教也。 不擇其愛者與恩,則小物皆受其道之氣也。 不擇其愛者與教,則小物皆受其天之光也。 無情之小物,得其道之氣,則形生也。 有情之小物,得其天之光,則性生也。 經云:治大國若烹小鮮。 不揀其愛者要,不擇其弱者棄也。 小者之妙非虛也。 第二十三 問虛  復詢:虛者何也? 答曰:虛者,道之體也。 陰陽明其虛,則萬物生也。 至性明其虛,則恍惚生也。 萬物生成,則濟於世也。 恍惚生成,則出於世也。 物濟於人,則世之樂也。 道通其真,則性之樂也。 世樂,則陰陽之有其數也。 性樂,則虛極之無其窮也。 經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 虛者道之實也。 第二十四 問實  復詢:實者何也? 答曰:實者,道也。 道生在於天地之先,至今常存不朽者,謂之實也。 實者,性也。 性生在於萬物之外,至今常存不朽者,謂之實也。 道明其實,則掌握陰陽,生於萬物也。 性明其實,則大達樞要,通於萬化也。 萬物生,則顯其道之實也。 萬化生,則顯其性之實也。 道虛而氣實也,性虛而命實也。 經云:虛其心,實其復。 明其實,則道性真閑也。 第二十五 問閑  復詢:閑者何也? 答曰:閑者,道也。 至道閑,則閑運陰陽,而生於物也。 至性閑,則閑烹鉛汞,而鍊其形也。 陰陽變,則全其物也。 鉛汞成,則全其性也。 全其物,則人之富也。 全其性,則神之靈也。 人富則欲其華也,神靈則抱其道也。 欲華則有榮有枯也,抱道則無形無盡也。 經云: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 性樂真閑,則應其忙也。 第二十六 問忙  復詢:忙者何也? 答曰:忙者,道乃閑也,二氣而常忙也;性乃閑也,四假而常忙也。 二氣忙,則四時而分為上下也。 四假忙,則晝夜而貪爭往來也。 二氣忙,則春變溫,夏變暑,秋變涼,冬變寒也。 四假忙,則貪於財,戀於色,迷於酒,競於氣也。 二氣忙則造化萬物,乃陰陽順其天地之德也。 四假忙則造於萬業,乃衆生違其天地之德也。 經云: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 形忙悟者,真無去也。 第二十七 問去  復詢:去者何也? 答曰:去者,道乃常存而無其盡也,道象無所去也。 去者,物乃成形而有其盡也,氣有所去也。 道者,通其陰陽也。 氣者,通其萬物也。 數盡則陰陽而散去也,形終則萬物而朽去也。 陰陽散而道常在也,萬物朽而性常存也。 經云: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物盡而氣去也,陽和而氣來也。 第二十八 問來  復詢:來者何也? 答曰:來者,非其形而動也。 天地待其時而交通,則二氣來也。 萬形待其時而受氣,則陰陽來也。 道乃天地之位也,形乃陰陽之位也。 天地在其道,久位也。 陰陽在其物,寄位也。 久位而四時變通也,寄位而三才聚會也。 變通,則成造化也。 聚會,則成真形也。 枯則物死也,柔則形生也。 經云: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柔來則通其天之清平也。 第二十九 問平  復詢:平者何也? 答曰:平者,道也。 道養其萬物,則不擇其愛者與恩,布氣而平也。 平者,真也。 真通其萬化,財不擇其愛者與妙,布德而平也。 氣平,則物齊生也。 德平,則人齊善也。 物齊生,則皆全其造化也。 人齊善,則皆全其道德也。 經云: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妙。 明其常也。 第三十 問常  復詢:常者何也? 答曰:常者,道也。 常順其道,則救於人靈也。 常順其氣,則救於物形也。 人常順其道,則如魚在水也。 物常順其氣,則如燈添油也。 魚離其水,則死也。 燈盡其油,則滅也。 常順其道,則人生也。 常順其氣,則物生也。 人者,神也。 物者,形也。 形神俱妙,則與道合其真也。 經云: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樂其道之常,則真喜也。 第三十一 問喜  復詢:喜者何也? 答曰:喜者,道樂也。 清而無濁,則道樂也。 喜而無憂,則道樂也。 喜者,德樂也。 勸惡從其善,則德樂也。 見條而酬其恩,則德樂也。 喜者,失樂也。 遠善而喜於惡,則失樂也。 忘恩而報於條,則失樂也。 樂其道,則全其功也。 樂其德,則全其行也。 樂於失,則輸迴墮也。 經云: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樂喜則忘於憂也。 第三十二 問憂  復詢:憂者何也? 答曰:有憂者,不達其道之正理也。 多事則多憂也。 無憂者,真通其道之真慧也。 無事則無憂也。 多事有於憂,則神昏氣濁也。 無事無於憂,則神清氣爽也。 氣濁則有思淫惡也,喪其魂魄也。 氣清則無慮清善,聚其鉛汞也。 魂魄散而性下沉也,鉛汞成而性上昇也。 經云:絕學無憂。 無於憂,念其道,則真有實得也。 第三十三 問得  復詢:得者何也? 答曰:得者,真得則得其無名之清寵,偽得則得其有名之濁辱也。 得清寵者,無貪爭也。 得濁辱者,有貪爭也。 無貪爭,則真通其善道也。 有貪爭,則偽迷其惡俗也。 真全其萬行,則上寵也。 偽造其萬業,則下辱也。 悟則無生也,迷則有墮也。 經云:寵辱若驚。 得其偽名著則真道失也。 第三十四 問失  復詢:失者何也? 答曰:失者,失其無為之道也。 失者,著於有為之道也。 失者,失其無為之德也,失者,著於有為之德也。 達其無為之道,則真無盡也。 著其有為之道,則偽有盡也。 達其無為之德,則性常平也。 著於有為之德,則心有憎也。 無為之道無盡,則真無壞也。 有為之道有盡,則偽有壤也。 無為之德真平,則通天也。 有為之德偽憎,財即墮也。 經云: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達無為則無失,通其清福也。 第三十五 問福  復詢:福者何也? 答曰:福者,真福乃道也,人之命也;世福乃塵也,物之寶也。 無為之道福者,如皓月常盈也。 有為之世福者,如缺月漸虧也。 皓月盈而人之命也,缺月虧而世之寶也。 命者無盡之道福也,寶者有盡之世空也。 悟其道,則福生也。 迷於世,則業沉也。 經云: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 達其道之福,則無於禍也。 第三十六 問禍  復詢:禍者何也? 答曰:禍者,人之欲也,預造於愆也。 人若業有一分,天降於十分禍也。 人若善有一分,則天賜於十分福也。 經云:絕利一源,用師十倍。 人若不生於萬惡,則勝修於萬善也。 人若不著於萬物,則勝施其萬惠也。 經云: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達其無為,則清福有其萬倍也。 迷其有為,則偽福匿於禍也。 經云:禍兮福所倚。 真者非外捨也。 第三十七 問捨  復詢:捨者何也? 答曰:捨者,世之捨於財,則望其福也。 捨者,道非捨於有,而取其無也。 捨財取其福,則不通其真福也。 捨有著於無,則不通其真無也。 真福者,萬慈也。 真無者,萬達也。 慈則救於物也,達則明其理也。 慈廣則德褊也,理闡則道明也。 經云:今捨其慈且勇,捨其儉且廣。 進其道非取也。 第三十八 問取  復詢:取者何也? 答曰:取者,妄而非正也。 至真者道也,通清者德也。 盡於物而達,則道歸之。 處其下而深,則德歸之。 真不著於有,則物歸之。 海不處於上,則清歸之。 物歸之,全其造化也。 清歸之,全其至德也。 人若悟於世偽,則達其虛無而有功也。 人若悟於盡我,則通其謙下而有行也。 經云: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真無所取則明其中也。 第三十九 問中  復詢:中者何也? 答曰:中者,天之平也。 天施恩而生萬物者,不揀擇,則謂之明其中也。 人之平者,真布德而通萬化者,不憎愛,則謂之明其中也。 天平而萬物生成,則天有其功也。 人平而萬化真通,則人有其行也。 天若愛者與恩,則無其大功也。 人若愛者施惠,則無其大行也。 經云:夷道若類。 明其夷道,則清福無邊也。 第四十 問邊  復詢:邊者何也? 答曰:邊者,不通其理也。 見於有而不通其無也,見其無而不通於有也,謂之邊見。 不著於邊見,則通其理也。 見其有而通於無也,見其無而通於有也。 通於有則抱道而隱於洞天也,達於無則抱道而隱其京華也。 經云:為無為,事無事。 不立於二邊,則真無著也。 第四十一 問著  復詢:著者何也? 答曰:著不著,則同塵而身混於萬物之有也。 真無著其萬有之心,則謂之大達也。 不著著,則出塵而身遠於萬物之有也。 真有著其萬物之念,則謂之未達也。 著不著,則身似於藕也。 不著著,則身若蓮也。 身在於塵,性無於塵,則了真也。 身遠於塵,心有於塵,則未了也。 經云:弊則新。 真了則身應於物,非著非離也。 第四十二 問離  復詢:離者何也? 答曰:離者,身離於欲,心忘其塵,則寂然守其志也。 離者,身隱於名山,真應其琴書,寂然樂通志也。 守其志,則淳朴也。 樂通志,則華達也。 身淳朴而心華達,謂之偽形神而俱妙也。 形朴散而真華達,財謂之真形神俱妙也。 經云: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清脫離於物殼,則通人也。 第四十三 問人  復詢:人者何也? 答曰:人者,人之生縱其惡,則死沉於惡道輸轉也,謂之天所治於人也。 人之生不修其福,則死沉貧賤輸轉也,謂之天所治於人也。 人之有所善,則生在於中華,修其道也。 人之有其洪禧,則生在於中國,積其德也。 人有於惡,則天乃惡報也。 人有其善,則天乃善報也。 經云:治人事天,莫若嗇。 人之不通其天意,所執於我也。 第四十四 問我  復詢:我者何也? 答曰:我者,真我者,人之性也。 我道無形之道也,我善無為之善也,人皆謂不肖也。 偽我者,人之惡也。 偽道養身之道也,偽善有為之善也,人皆謂見肖也。 真我者,無形之道則真也,無為之善則常也。 偽我,則養身之道則假也,有為之善則憎也。 經云: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若肖久矣。 明其真我不辯也。 第四十五 問辯  復詢:辯者何也? 答曰:辯者,世之有辯者,有於萬惡也;天之不言者,有其萬善也。 世之辯則有於是非也,道之辯則有其清善也。 世之口有辯而心無達也,道乃口無說而真有通也。 無達則廣博,而無知其妙也。 有通則絕學,而有知其妙也。 兩者謂之迷悟也。 經云: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通其天意,則外若訥也。 第四十六 問訥  復詢:訥者何也? 答曰:訥者似於訥者,似其不能言也。 達其道而散於朴,則訥者如辯也。 抱其道而返於朴,則辯者如訥也。 散其朴則損氣,而身有於拘也。 返其朴則惜氣,而身無於拘也。 見其愚者,辯如訥也。 見其賢者,訥如辯也。 經云: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益真則外損之。 第四十七 問損  復詢:損者何也? 答曰:損者,有道之人用事則損於己,不損其他人也。 若處先己而後人,則有其德也。 無道之者,用事則損其他人,不損於己。 若處先人而後己,則無其德也。 有其德者,無為也。 無其德者,有為也。 無其為損於物,則有道也,有其為殢於物,則無道也。 經云:為道日損。 外損盡於物,則道所益也。 第四十八 問益  復詢:益者何也? 答曰:益者,有益其真者,道之理也。 悟道則所學其正教,有達者益真也。 迷世則所學於邪法,無達者益身也。 益真則明其道也,益身則殢於物也。 明道則清善也,殢物則貪爭也。 清善則積其德也,貪爭則積於業也。 有其萬行,則真昇也。 有其萬業,則身墮也。 經云:為學日益。 所學益其道之真,則久長也。 第四十九 問長  復詢:長者何也? 答曰:長者人之長,則順其道而真長也,忘於情則命長也,善明妙則天長也,通其慧則理長也。 真長,則達虛無體也。 命長,則寶光圓也。 天長,則祥煙裊也。 理長,則自然通也。 明虛無,則道全也。 明光圓,則命全也。 明祥煙,則神全也。 明自然,則德全也。 經云? 天長地久。 順其天之長,則無於短也。 第五十 問短  復詢:短者何也? 答曰:短者,守道無終,則志短也;見善無慈,則行短也;二尊不敬,則孝短也。 志短則無功也,無慈則無行也,無孝則忘恩也。 有志則全道也,有慈則全德也,酬恩則全孝也。 無道無德無孝,則有短也。 有道有德有孝,則無短也。 經云:斯不善已。 智短則生於偽巧也。 第五十一 問巧  復詢:巧者何也? 答曰:巧者,殢其萬巧有為,明萬利而利多,則害身也;絕其萬巧無為,明萬清而清多,則全身也。 世利多,則生於禍也;道清多,則生於福也。 偽巧則生於禍也,真清則生於福也。 迷於有則偽也,悟其無則真也。 偽有則惡所害也,真無則善所侵也。 經云: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明者忘於偽巧,而守其真拙也。 第五十二 問拙  復詢:拙者何也? 答曰:拙者,至性而通賢,外貌似其愚拙,則謂之返朴也;真慧而通文,偽形而憨拙,則謂之伏藏也。 對其偽迷隱,則拙明也;對其真悟顯,則拙達也。 通於世則物達也,通於道則真達也。 見其俗士則應於萬有,而機變自然通有也。 見其知音則應於萬無,而機變自然通無也。 外拙而真非愚也。 經云: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至巧而若拙,則明者讚也。 第五十三 問讚  復詢:讚者何也? 答曰:讚者,君子則揚人美而掩人醜也。 小人則掩人美而揚人醜也。 掩人之醜惡,揚人之美善,則謂之德也。 揚人之醜惡,掩人之美善,則謂之愆也。 有其德則再為人貴也,有於愆則再為人賤也。 今世重人者,來世人卻重也。 今世輕人者,來世人卻輕也。 德全其道則昇也。 愆迷於世,則墮也。 經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善讚則無於惡毀也。 第五十四 問毀  復詢:毀者何也? 答曰:毀者,有毀者愚,不知賢也;無毀者賢,知其愚也。 愚者舉惡而抑其善也,賢者勸惡而歸其善也。 愚者生愆而著其相,求福也。 賢者泯愆而忘其相,守道也。 迷者有惡而有善也,悟者無惡而無善也。 有善者無常也,無惡者有常也。 有常則謂之道也。 經云: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無於毀則濁念忘也。 第五十五 問忘  復詢:忘者何也? 答曰:忘者,念其道則忘於世也,念其正則忘於邪也,謂之迷悟也。 念道則修其真也,念世則養於身也。 念正則通至理也,念邪則修色身也。 念真則有其功無愆也,養身則無其功有愆也。 念其正則有行也,無著也。 念其邪則有著也,無行也。 經云:心生於物,死於物。 達理明其樞機,則真忘念也,外無貪也。 第五十六 問貪  復詢:貪者何也? 答曰:貪者,貪於欲則喪其命也,貪於財則喪其身也,迷者先甘而後苦也。 泯於欲則全其命也,絕於財則全其身也,悟者先苦而後甘也。 喪命喪身則愚也,全命全身則賢也。 濁者貪世違其道也,清者忘世達其道也。 經云: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 不貪世偽,則真抱道也。 第五十七 問道  復詢:道者何也? 答曰:道者,通物者無物,則道也;知空而不空,則常也,謂之道常也。 道常達,則無為通也。 無者明恍惚之妙也,為者明變通之理也。 無則陰陽之外也,為則萬化之明也。 達無而明其有也,通為而明其無也。 非殢於有相為也。 經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之為,非小善化於俗也。 第五十八 問俗  復詢:俗者何也? 答曰:俗者,人之俗軀也。 真者,至神也。 謂之有物也。 有之外,道乃天地之先也。 物之表,性乃陰陽之外也。 有而明,則如石中見其玉也。 物而明,則似蚌中見其珠也。 有者,人之形也。 物者,真之性也。 形終,則性常在也。 物盡,則氣常存也。 迷有物,則魂魄散也。 悟道性,則造化成也。 經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外應俗而無於非也。 第五十九 問非  復詢:非者何也? 答曰:非者,上士之人,暗行其萬清萬善,而大通也;下士之人,明縱於萬濁萬惡,而大笑也。 清者,順道而存也。 濁者,逆道而亡也。 賢者,外不賢也。 愚者,外不愚也。 清濁賢愚,久而世知之矣。 日月之明,非自見其明也,天下衆目見其明也。 經云:下士聞道,大笑之。 非其是也。 第六十 問是  復詢:是者何也? 答曰:是者從其道,則真是也。 非者從於物,則偽非也。 明真則不著於偽也,明是則不言於非也。 明於真,則妙通其道也。 明於是,則妙通其天也。 明道則有其功也,明天則有其行也。 功者,陽道也。 行者,陰德也。 若私救於萬形,謂之陽功也。 若偷救於萬苦,謂之陰德也。 經云: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是念道而應物,則有其思也。 第六十一 問思  復詢:思者何也? 答曰:悟思者,有知其萬清而行,則有萬善也;知於萬愛而行,則有萬惡也。 有萬清萬善,則真昇也。 有萬愛萬惡,則偽墮也。 生無愆,則死無苦也。 生有愆,則死有苦也。 經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思而知其理之妙,忘於世也。 第六十二問世  復詢:世者何也? 答曰:世者,通世有知於人,則忘世而向道也;迷世無知其人,則戀世而背道也。 真通其萬物,則出於萬物之殼也。 偽迷其萬物,則在於萬物之殼也。 真出於物殼,則道也。 偽在於物殼,則塵也。 真在其道,則無生死也。 偽在於塵,則有生死也。 悟則智通,迷則不明也。 經云:知人者智。 物極而世外,則明其奧妙也。 第六十三 問妙  復詢:妙者何也? 答曰:妙者真無欲,則性如皓月圓,而觀其妙也;偽有欲,則妄似螢燿明,而見於徽也。 皓月則十方明也,螢燿則一點明也。 十方明,則通萬化也。 一點明,則執一法也。 通化容於邪也,執法謗其正也。 無高下通,則正也。 有憎愛執,則邪也。 經云: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徹。 達妙則明其微也。 第六十四 問微  復詢:微者何也? 答曰:微者,見其深微則明道也,明其深慮則通世也。 通道者,預通世也。 通世者,不通道也。 明道則提,通世者,通世〔忘世〕則敬也。 通道者,通道行道則達也。 通世忘世,則賢也。 達者,化世之賢也。 賢者,化世之愚也。 愚者明,則賢也。 賢者明,則達也。 經云: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悟幽微則明無方也。 第六十五 問方  復詢:方者何也? 答曰:方者,天地方圓,生於萬物,不以愛者恩生也,不以憎者害滅也。 太上布德,救於萬靈,不以貴者愛戀也,不以賤者斷絕也。 天地生於萬物,布氣而平也。 太上救於萬靈,布德而平也。 萬物氣通,則通天地之大恩功也。 萬靈德通,則通太上之大恩行也。 謂之天地聖人,若私至功至行也。 經云: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真明其方寸,則命光圓也。 第六十六 問圓  復詢:圓者何也? 答曰:圓者,天之圓光,望日則月圓也。 晦日則光盡也。 人之命光,十五則連受胎十六歲命圓也,八八而卦盡也。 光盡則天無明也,卦盡則人無命也。 少欲則命延也,多欲則壽夭也。 謂之天之人之盈虧也。 無情則命住也,無物則性通也。 命通性,則如水見土也。 性通命,則如土見水也。 常善通則真火降也,九轉成則形不朽也。 經云:見小日明。 圓光顯則應也。 第六十七 問應  復詢:應者何也? 答曰:無形之道不應有形之身也,無形之性不應有情之禮也。 貴實者仙道,則道應其性也。 貴華者人道,則形應於禮也。 應其性則真也,應於禮則偽也。 天之道抑高而舉下也,人之道損貧而奉富也。 順其天道則逆於人道也,順於人道則逆其天道也。 經云: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道應其無為,則真通變也。 第六十八 問變  復詢:變者何也? 答曰:變者,無為真變,則如水中鑑月也;有為偽變,則似鏡裹觀形也。 知無為之變,則真性通也。 見有為之變,則偽形力也。 通則無情之真,忘有情之偽也。 力則有情之偽,昧無情之真也。 真變則性通道也,偽變則身貪利也。 道通則全其性也,利貪則害於身也。 經云: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應其真變,則道無情也。 第六十九 問情  復詢:情者何也? 答曰:情者,曲則道性無情,而身似有其情也;執則道性有情,而身如無情也。 曲性無於情,則無漏也。 執性有於情,則有漏也。 曲則賢也,執則愚也。 無漏而有賢,則有道有德也。 有漏而無賢,則無道無德也。 有道之真,則魂魄全也。 有德之明,則萬化通也。 經云:我無欲而民自樸,我無情而民自清。 道無情則真,不著於世物也。 第七十 問物  復詢:物者何也? 答曰:物者,人在於物殼,則似魚在網也;人出其物殼,則如真在道也。 魚在網,離水則死也。 真在道,離物則生也。 魚不貪餌,則魚常在水也。 人不貪物,則人常在道也。 魚在水則活也,人在道則生也。 魚得珠光則變也,人得氣沖則通也。 此兩者迷則死也,悟則生也。 經云: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物外則忘於機也。 第七十一 問機  復詢:機者何也? 答曰:機者,智也。 無道之人用智財損於人,安其自己,謂之賊也。 有道之人用智則損其自己,安於人,謂之福也。 小智則愚惡也,大智則賢善也。 愚者違天也,賢者順天也。 違天則身墮也,順天則真昇也。 墮者陰道濁也,昇者陽道清也。 經云: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自然之智明道,則無慮也。 第七十二 問慮  復詢:慮者何也? 答曰:迷世則有心也,悟道則無慮也。 貪爭者運萬慮也,清善則絕萬慮也。 昧則罪無邊也,明則福無邊也。 無善則常惡也,無惡則常善也。 常惡者積愆也,常善者積德也。 有愆則陰苦也,有德則陽樂也。 世之知利而不知害也,道乃知福而不知貪也。 經云: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絕慮而盡於物,則至道親也。 第七十三 問親  復詢:親者何也? 答曰:親者,人問所親者,名利親也,偽寶親也;物外所親者,道德親也,真寶親也。 偽親者有名利,財有寵辱也;有偽寶,則有惡人所妨也。 真親者有道德,則清平也;有真寶,則有善人所侵也。 偽益於身,則損其真也。 真益其身,則損於偽也。 經云: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 道親則物疏也。 第七十四 問疏  復詢:疏者何也? 答曰:疏者,厭世則道無疏也,厭利則身無害也,厭貴則身無賤也。 道無疏則通世也,身無害則通利也,身無賤則通貴也。 通世則善歸也,通利則福歸也。 通貴則德歸也。 常善則通靈也,真福則通命也,至德則通天也。 經云: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不疏其道之真,則明其久遠也。 第七十五 問遠  復詢:遠者何也? 答曰:遠者,道包久遠,天高覆遠,地載物遠,王大清遠。 道則明萬古也,天則明萬象也,地則生萬物也,王則安萬民也。 道無所不包也,天無所不蓋也,地無所不載也,王無所不容也。 道包則大也,天蓋則大也,地載則大也,王容則大也。 《經》云:大曰逝,逝曰遠。 道非遠真,洽道則近也。 第七十六 問近  復詢:近者何也? 答曰:近者,近有道之身,觀無道之身;近有道之家,觀無道之家;近有道之鄉,觀無道之鄉;近有道之國,觀無道之國;近有道之天下,觀無道之天下。 身孝則報父母之恩也,家善則如許君龐士也,鄉行則憐貧愛老也,國清則萬民豐足也,天下有道,則天下成熟也。 經云:故以身觀身。 明道則真能行也。 第七十七 問行  復詢:行者何也? 答曰:行者,太上所行,天之道也。 天地不言,而暗施其恩,生於萬物也。 太上不言,而暗施其德,行於萬善也。 天地不言,而恩善應也。 太上不言,而教善通也。 萬物成則民富也,萬化明則真通也。 民富則國太平也,真通則樂無事也。 民富則各士農工商也,真通則闡太上無為也。 經云:行不言之教。 道無所行,德無所住也。 第七十八 問住  復詢:住者何也? 答曰:住者,居也。 真無情,而形在道也;偽有情,而身寄世也。 真形則與道交也,偽身則應物交也。 真忘形則道也,身應世則德也。 心有情則迷也,身遠世則執也。 有道德則無迷執也,無道德則有迷執也。 真有道有德,則有賢有善也;偽無道無德,則有愚有惡也。 經云:安其居,樂其俗。 永住太無,則唯然也。 第七十九 問唯  復詢:唯者何也? 答曰:唯者,唯然三界,道顯無拘也;飄然四海,真隱無侶也。 道無拘則陰陽外也,真無侶則碧霄中也。 道體非空非色也,真光不虧不盈也。 達無則出於萬物之殼也,通為則闡其萬慧之明也。 天大恩若無恩也,積大德若無德,謂之明其天之道也。 經云: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唯樂道而應機,則哀衆也。 第八十 問衆  復詢:衆者何也? 答曰:衆者,衆所明者,愛名愛利,愛是愛非也;我所昏者,忘名忘利,忘是忘非也。 衆愛名則有辱也,我忘名則無辱也。 衆愛利則有害也,我忘利則無害也。 衆愛是則有非也,我忘是則無非也。 衆愛非則有愆也,我忘非則無愆也。 經云:衆人昭昭,我獨若昏。 無為清靜長生真人至真語錄竟 发布时间:2024-08-08 12:04:14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