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东汉政治历史,东汉的政治特点是什么? 内容: 东汉一朝,自第四代皇帝开始直到汉亡,皇帝即位的都是不超过十五岁,出现了一批娃娃皇帝。 八岁、九岁,甚至一岁、二岁、包括一百多天襁褓中的新生儿,这样又怎么谈得上管理国家大事呢? 皇帝年幼,必然太后临朝,太后临朝,必然依靠自己的娘家父兄一一外戚来掌权, 于是外戚占据了朝中要职,或任大将军,或录尚书事,高居三公,一门数侯,朝中的文武大臣,地方的刺史守令,竞相攀附,他们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了外戚专权的局面。 外戚专权,妨碍了皇权。 东汉的小皇帝中三个夭折了,其余的长大成人以后,不甘心当傀儡,便和母后、外戚发生矛盾。 皇帝要想掌实权,必寻找支持自己的政治力量。 但是在外戚专权的局面下,满朝文武都被外戚控制,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宦官。 于是皇帝与母后的矛盾又转化为宦官与外戚的矛盾。 宦官支持皇帝从外戚手里夺回了皇帝的权力,作为一种酬谢和报答,皇帝转而亲信宦官,委以高官,封以侯爵,参与机要,于是又形成了宦官专政的局面。 东汉自章帝以后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有过六个皇太后临朝执政,也因此出现了六次外戚专权的局面,进而展开过六次显着的外戚与宦官的斗争。 第一次临朝听政的是和帝时的窦太后。 公元78年4月3日(汉建初三年三月癸已),东汉章帝立贵人窦氏为皇后,公元88年,章帝死,十岁的和帝立,窦后以皇太后临朝,窦太后的哥哥窦宪以外戚之贵、大将军之尊辅政专权。 窦氏父子兄弟并居高位,刺史、守令都出其门,朝臣上下,莫不附于窦氏以求富贵。 著名的《汉书》作者班固,便是窦宪幕府中人物。 外戚专权,与皇帝发生矛盾,公元91年,窦宪出征匈奴,凯旋回朝。 此时,据说窦家有人阴谋杀害和帝。 和帝便和宦官郑众合谋,将窦宪党羽一网打尽,免去窦宪大将军职务,封为冠军侯,把他撵出京城。 等他到任后,又迫令自杀。 窦宪死后,郑众以功封大长秋(官名),参与政事,并封郑乡侯,还破例允许他死后由其养子继承爵位,首开宦官可以世袭爵位的先例。 郑众深得和帝信用。 《 后汉书宦者列传●郑众传》说:“中官用权, 自众始器”。 这就是东汉历史。 上外戚和宦官第一次专权,以及外戚、宦官之间第一次显著斗争的大概情况。 发布时间:2024-04-19 09:08:32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