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常璩的一生有哪些成就?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内容: 常璩(约291年 — 约361年),字道将,蜀郡江原人,东晋史学家。 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常璩出生于西晋末年。 成汉时期,常璩曾担任散骑常侍。 公元347年,成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常璩劝汉皇帝李势降晋。 成汉灭亡后,常璩入晋,却受到东晋士族的歧视、轻藐,因此专注于修史,撰写成《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全书共十二卷,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山川、历史、人物、民俗的重要史料。 主要成就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是一部有影响的历史、地理著作,《 四库全书》入史部载记类,近人则往往将其划入地方志中,并被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方志之一。 该书资料丰富,取材广泛,引据于司马相如、严君平、扬雄、谯周、习凿齿、王隐、虞预、干宝等人的作品,内用丰富且简明扼要,对于古代史料,能批判吸收,而非一味盲从滥用。 草创始就,即倍受重视。 书成之后,就被世人广泛传钞,流行南北。 范晔着《后汉书》,裴松之注《三国志》,曾大量采取其文,后来崔鸿着《十六国春秋》、郦道元注《水经》、刘昭注《后汉志》,凡涉及西南史地者,亦无不尽量吸收《华阳国志》的成果。 从《隋书·经籍志》开始,历代书志均加着录。 我国两千年来,地方史志数量极多,无非流行一时,不久后便毫无价值。 惟有《华阳国志》,迄今为止,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该书在历史发展阶段中,代表性强,足以与正史相提并论。 《华阳国志》还是是第一部完整记叙了西南地区的从古到今的历史、地理、人物等内容的方志著作,使后世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西南地区的风貌。 历史学家任乃强认为:“此其于地方史中开创造之局,亦如正史之有《史记》。 ”《华阳国志》与儒家主张契合,其思想不乏进步性,表达了对贪污之揭发指责,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被压迫的少数民族的公道主张之表扬,与夫崇俭德,尚勤劳,奖信义,鄙自私等思想观念,被后人肯定。 常璩此书,同时也为为中国西南地区与中原的思想、文化交流融合作出巨大贡献。 个人作品华阳国志《华阳国志》为常璩代表作。 《华阳国志》凡十二卷,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至四卷,述梁、益、宁三州地理与其古史;第五至九卷,记述公孙述以来的割据蜀地者始末;第十、十一两卷,标榜蜀地的人物,最后以《自序》为一卷,又辑附三州人物目录。 全书共约九万字,在当时,可谓地方史一鸿篇巨制。 蜀记李雄时期,常璩撰写《蜀纪》。 此篇初名《蜀记》,曾单行。 后来改为《华阳国志》之一篇,称为《蜀志》。 《蜀本纪》取材于扬雄《蜀本纪》、应劭《风俗通》、谯周《益州记》、陈寿《益部耆旧》与扬雄、左思两《蜀都赋》、来敏《本蜀论》、赵宁《乡俗记》及常璩自己的见闻,而以《史记》、《汉书》、《续汉书》、《汉纪》、《续汉纪》与陈寿、王崇《蜀书》之文参校订正。 其他所云司马相如、严君平,阳城子玄等人的《蜀本纪》。 巴汉记常璩于撰述《蜀记》同时,亦撰写《巴记》,取材于谯周《三巴记》及回到蜀地的荆湘流民传述。 后复采用祝龟《汉中志》与郑仅、陈术所写的书,以及东三郡与梓潼郡、阴平郡往事,称为《巴汉记》,到李寿时流传于北方。 永和中,收入《华阳国志》,始分为《巴志》与《汉中志》二卷。 南中志李寿取宁州后,常璩纂述《南中志》。 《南中志》成书较晚,取材于杨终《哀牢传》,谯周《南中异物志》,魏完《南中志》等书,另外还大量记述北还流民的传说。 后来收入《华阳国志》时,全用《南中志》旧文,未有增改。 蜀李书汉兴初,常璩取《汉纪》所载公孙述事,像陈寿书一样,将内容分为《纪》、《传》两部分,称为《蜀汉书》,正文共九卷,合《自序》共有十卷。 因为李势将该书送给石虎,已删除常氏《自序》,改称《蜀李书》,所以北方的文士最先传抄。 又名《汉之书》、《汉志书》等,后来改写为《华阳国志》一部分。 益部士女总赞成汉时,常璩撰有《益部士女总赞》一篇。 常璩入晋后,将其收入《华阳国志》,并在各个人物下添加小传,改写为为《先贤》、《后贤》两篇。 发布时间:2024-08-28 10:01:48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2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