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诸葛亮临终安排军政大事,为什么要把头号猛将魏延排除在外? 内容: 魏延绝对是被污名化最严重的蜀汉人物之一。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魏延是个不折不扣的叛徒,甚至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小说还设定让诸葛亮看出魏延脑后有反骨。 诸葛亮一死,魏延立马造反。 但正史上,魏延并不能算是叛徒,他死于和杨仪的权力斗争,谋反只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 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三国志 魏延传》这一段说得很清楚。 诸葛亮临终安排后事的时候,直接将魏延排除在外,甚至还说如果魏延不服管,让大军自行撤退,魏延爱咋地咋地。 相当于直接放弃了魏延。 这一决定,直接导致魏延在与杨仪的权力斗争中被孤立,最后魏延以谋反的罪名被夷了三族。 这件事的魔幻之处有两点。 一是当时作为征西大将军、南郑侯的魏延,无论官职、能力、资历都是蜀汉军中仅次于诸葛亮的存在,诸葛亮临终安排军政大事,为什么要将如此重要的人物排除在外? 二是既然诸葛亮是主张北伐的,甚至为此死在了前线。 为什么他要孤立同样主张北伐的魏延? 难道诸葛亮不希望有人继承自己未竟的北伐大业吗? 其实,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一段话可以对此作出解释。 (亮)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这话说得很明白。 如果条件允许,诸葛亮当然希望继续北伐,就是为了能有朝一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断用兵,因为只要有他这个擎天之柱在,蜀汉就还保留着击败曹魏的希望。 但问题是蜀汉人才凋零,新生代中无人能撑起大局。 连诸葛亮自己也悲观地认为,自己之后蜀汉再也没有能与司马懿对抗的人才。 如果继续维持北伐战略不变的话,不仅毫无击败曹魏的可能,反而在穷兵黩武之下会加速蜀汉的灭亡。 所以,为了蜀汉政权的延续,诸葛亮不得不考虑,自己百年之后,放弃北伐的战略,由主动进攻转变为积极防御,依靠益州的山川之险偏安一隅。 诸葛亮曾秘表后主让蒋琬及费祎成为自己的接班人,也是基于这层考虑。 因为蒋琬及之后的费祎并不擅长行军打仗,但治国理政却都是一把好手。 这样的人事安排已经表明,诸葛亮想要稳重的继承人来守好江山。 如此一来,魏延必然就不在诸葛亮的计划之内了。 一来魏延不仅是蜀汉的鹰派,还是个十足的冒险主义者。 他多次提出子午奇谋,但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凶险并且难以成功,所以没能采纳。 一旦诸葛亮死后,以魏延的威望和资历,蜀汉军中再也没人能约束他,子午奇谋大概率会付诸实施。 二来魏延是个刺头,他性格高傲,与其他同僚关系都处得不好。 蒋琬主政后,魏延会不会服他都是个问题。 很可能会引起蜀汉内部的进一步分裂。 这些都绝对是诸葛亮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万般无奈之下,为了大局考虑,诸葛亮不得不放弃魏延。 发布时间:2024-09-27 12:04:20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2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