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李自成在崇祯帝死后是如何安置他的? 内容: 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 今天历史名人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后,到处找不到崇祯,心里不踏实。 于是下了一道命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 ”后来终于在煤山找到了吊死的崇祯帝,悬着的一颗心才落了下来。 崇祯在吊死之前,在衣服上写下遗诏。 其中有一句:“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不过,李自成却并没有侮辱他的尸体,反而进行了好好的安葬。 当时明朝的国库一穷二白,就算想体面安葬崇祯,显然也是很困难的。 但不管怎么说,李自成在安葬崇祯的问题上,也算是付出了最大的努力。 他最先是用两块门板把崇祯装起来。 后来找到了一副柳木棺,便把崇祯的遗体装进柳木棺里。 接着再把他的棺材漆成红色,把同样吊死的周皇后的棺材漆成黑色。 接下来就遇到了需要安葬崇祯皇帝遗体的事情。 但是李自成又遇到了麻烦,崇祯并没有为他自己修建陵墓。 一般皇帝一登基,就会开始修建陵墓,但是崇祯却没有修。 没有修的原因,根据《罪惟录》分析,一是忙于国事,二是还没有选好地址。 崇祯没有陵寝,李自成当时又没钱为他修陵寝,因此,就把他和周皇后一起,胡乱地装进已故的田贵妃的陵墓中,不过,就算是田贵妃的陵墓,当时也还没有完全修好。 但李自成已经等不及了,把他们的遗体装进去后,让它成为一座皇帝陵。 说起来李自成也实在可怜,连安葬崇祯所花的费用,当时都要靠募捐的。 当然了,如果李自成能够坐稳江山,能够让经济恢复过来,他肯定是会对崇祯陵墓进行进一步修建的。 但问题是,他只在京城呆了42天,就灰溜溜地逃走了。 他连自己都顾不上,当然就不可能再管崇祯陵墓的事情了。 满清入关,入住北京城后,多尔衮和顺治对崇祯墓进行了维修,并改名为“思陵”。 之所以叫“思陵”,应该是因为当时南明曾给崇祯议定庙号为“思宗”,满清采纳了这个意思。 顺治二年,思陵完成修建。 不过当时满清朝廷也缺钱,以至于思陵断断续续修建了两年。 为此顺治皇帝下令,必须尽快修建到位。 可见,顺治对思陵修建是极为重视的。 顺治十六年,思陵又补充了一些建筑,完成了第二次修缮。 后来,乾隆十年以及乾隆五十年,思陵又经过了两次修缮。 乾隆五十年的那一次,是乾隆修缮整个明十三陵,当然也包括思陵。 那么,为什么无论李自成还是清朝政府,都那么重视思陵的修建呢? 而且就算财政吃紧,也要想方设法做这件事,他们是怎么想的呢? 我认为,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做,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其一,笼络老百姓的心。 由于明朝前后统治了三百年的时间,老百姓对明朝有很深的感情。 整个社会里,遗老遗少非常多,对明朝的思念非常强烈。 而无论是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朝,还是清朝,他们都不太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 大顺朝的统治者曾经是“盗贼”“逆贼”,这在古人的心里,是比较抵触的。 而清朝的统治者,更是少数民族。 受“华夷”思想的影响,他们更不容易接受这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 因此,疏解老百姓的情绪,迎合老百姓的心理,就变得至关重要。 而修建崇祯皇帝的陵墓,并且把这座陵墓取名“思陵”,就是一种迎合老百姓心理的表现。 其二,表明新朝是“天命所归”。 无论是李自成,还是满清,在建立了朝廷以后,都想表明自己的朝廷是“天命所归”,是顺应天意建立的朝代。 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得善待前朝统治者。 善待前朝统治者,意思就是说,前朝统治者本来也是“天命所归”的朝代。 但是发展到一定时间后,“天数”就尽了,必须由新的朝代来替代,而这个新的朝代,也是顺应天命的朝代。 这样一来,李自成和满清,都确定他们的“正统”地位了。 既然前朝依然是“天命所归”的朝代,自然应该善待前朝统治者了。 其三,树立皇帝的威严。 先举个例子。 当年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为了能够顺利北伐成功,他打着“驱逐胡虏”的口号,号召全国人民起来,和他一起推翻元朝的统治。 但是,后来他已经建立了统治后,又改口说,我们的祖辈父母都生活在元朝,都是元朝皇帝养育的,所以我们应该善待元朝皇帝及其亲属。 朱元璋这里特别提到了前朝皇帝“养育”老百姓。 他这样说,其实就是给皇帝树威,让当下的老百姓都明白,你们是皇帝我“养”起来的。 李自成和清朝善待崇祯皇帝,多次给他修陵,所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发布时间:2024-09-30 10:03:48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2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