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庞煖简介:战国末年赵国将领,擒杀剧辛以及合纵五国伐秦 内容: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那么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庞煖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庞煖(生卒年不详),一作庞焕、庞子、庞援(“煖”即现在常用字中的“暖”,也有将庞煖误作庞涓的),《史记索隐·廉颇蔺相如列传》误作为冯煖。 战国末年赵国将领、纵横家,曾擒杀燕将剧辛以及合纵五国伐秦。 庞煖的家族出身不甚明确,但是在战国时代庞氏知名的仅有三人,即庞涓、庞葱、庞煖。 家庭背景庞涓知名度最高,在魏惠王时效力,庞氏曾经在魏国成为显族。 但是庞涓败桂陵,死马陵,此后魏国也一蹶不振,庞氏在魏国就失了势。 后来,魏王派庞葱陪伴太子到赵国当人质,庞葱担心此去之后魏王不再亲近自己,便说了个“三人成虎”的寓言,然而后来他还是失去了魏王的信任。 也有可能庞葱因此就跑到赵国谋求发展,庞煖大约是庞葱的后人,和庞涓能够拉上点关系(说不定是庞涓的曾孙)。 人物生平虽然说庞煖是战国时代最后的合纵家,但是他的年纪却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小。 早在赵武灵王时,庞煖就曾经与武灵王论兵,为武灵王阐释了“百战而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的深刻含义。 武灵王于前299年让位于惠文王,前295年死于沙丘之乱。 庞煖复出正在这个时候,不知道是谁想起了已经年近八十的“老不死” 庞煖,于是向悼襄王举荐这位可以算是四代元老的人物。 悼襄王立刻接见了老庞煖,并向他讨教了治国之道,庞煖年虽老迈,但思维敏捷,顺畅的回答了悼襄王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两人一拍即合,悼襄王随即任命庞煖为统帅。 初次带兵这正是庞煖第一次带兵实战的机会,也可以让世人看看他究竟是孙武型的奇才,还是赵括型的纸上谈兵之人。 双方的交战状况不明,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剧辛对庞煖错误的估计断送了燕军二万将士的生命,也断送了他自己的性命。 他忘了人是会进步的,五十多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改变会是惊人的。 也许剧辛临死前正在懊悔,如果自己提前几年死去多好,这样他就是一位将以盛名流传后世的人物,然而现在却落入笑柄。 沙丘之乱赵国公子成、李兑当道,不久公子成老终,赵国为李兑把持。 像庞煖那样一大批曾经受到器重的人都被排挤,此后五十多年间不再见到这位年轻人了。 当他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时,已经是一位垂垂老人。 这五十多年间,庞煖的行迹无法把握,只知道他可能是跟随了鹖冠子继续钻研学问去了。 鹖冠子是楚国人,曾经也是武灵王帐下红人,故赵武灵王表武士以鹖尾,竖左右为鹖冠。 沙丘之乱后,鹖冠子、庞煖师徒俩就回到楚国,隐居深山,潜心修学。 鹖冠子主张道家言,《汉书·艺文志》中有道家《鹖冠子》一篇,同时鹖冠子也比较关心政治、军事、人生等问题,在继承道家的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学派的观点有所发展,这与战国后期出现了很多兼收并蓄大家的趋势也是符合的。 庞煖跟随鹖冠子修行,当然经常论对,所以后来鹖冠子、庞煖的门人完成《鹖冠子》一书时也就经常通过他们两人问答的形式来阐述。 在此期间,庞煖可能也开始著书,《汉书·艺文志》中兵权谋家有《庞煖》三篇,纵横家中也有《庞煖》二篇。 可见,庞煖应当是一个既通兵法、纵横之术,又通黄老之说的人,他比老师鹖冠子更接近于杂家。 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偃即位,是为赵悼襄王。 此时赵国兵权掌握在老将廉颇手中,悼襄王试图废去他的兵权,而任命长期担任廉颇副手的乐乘为将。 廉颇还是没能改去那种骄傲的秉性,拒绝交出兵权,赶走了乐乘,后来自己也畏罪潜逃了。 这样一来,赵国一下子少了两位大将,再加上前264年左右赵奢病故,邯郸之战中蔺相如去世,赵国到了人才凋敝的程度。 到了悼襄王二年(前243年),北边守将李牧率军攻克了燕国的武遂(今河北武强西北)和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但是代、雁门、云中各郡尚需要将领驻兵防守,李牧无法回到邯郸长期担任赵军统帅。 发布时间:2024-12-31 10:05:57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4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