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三国名将丁奉是如何一箭射杀张辽的?正史上张辽的结局是怎么死的 内容: 夷陵之战后,蜀国和吴国分分合合,迫于北方强大的魏国威压,最终和好了。 双方互相派使者,蜀国诸葛亮派的是邓芝,吴国孙权派的是张温。 蜀国和吴国双方谈妥后,准备等待时机北伐。 魏文帝曹丕得到报告后,大怒不已,认为吴蜀联合,必然会北伐,对魏国不利。 曹丕于是先下手为强,御驾亲征,带领大军攻打吴国。 曹丕这次出征带领的水陆大军三十多万,大将有曹真、张辽、张郃、文聘、徐晃、许褚、吕虔、曹休等人,刘晔、蒋济两人是军中参谋,杀向广陵。 东吴的擎天柱陆逊坐镇荆州,不敢轻易离开。 孙权采用激将法,故意说眼前无可用之人,东吴大将徐盛挺身而出,愿意带领一支军队对敌,生擒曹丕献给孙权。 孙权听了后,大喜,于是封徐盛为安东将军,带领军队御敌。 曹丕乘坐大龙舟,浩浩荡荡来到东吴边界,突然狂风大作,大船差点倾覆。 众所周知,北方军队不善水战,当年曹操在赤壁就是因为北方士兵水土不服,被孙刘联军击败。 现在,曹丕带领的北方“旱鸭子”还未和吴军交战,碰到大风,便差点葬身大海之中。 徐盛带着孙韶、丁奉等众多吴将趁此良机,再次使用火攻之计,攻打曹丕大军。 曹丕的十条龙舟,被烧了十条,他在文聘的保护下,从龙舟上了岸,又在张辽、徐晃等诸多曹操时期的猛将保护下,狼狈而逃。 这一战,魏文帝曹丕损失惨重,其中十条龙舟被烧,马匹、车仗、军资器械丢弃的不计其数。 实际上,这些都不值一提,曹丕最大的损失是大将张辽。 曹丕上岸后,被吴国名将丁奉拦住去路,张辽手疾眼快,拍马挺身而出,想要阻拦丁奉,掩护曹丕逃走。 没想到丁奉不按常理出牌,他没有和张辽单挑,而是对准张辽射了一箭,正好射中张辽的腰。 虽然张辽没有当场毙命,但他被救回许昌后,不久便“箭疮迸裂而亡”。 张辽是魏国五子良将之首,外姓将领第一人,深得曹操、曹丕器重。 张辽当年镇守合肥时,曾以八百勇士击败孙权的十万大军,还差点生擒活捉孙权,威震逍遥津,江东小孩子听到张辽的名字都吓得不敢哭了。 东吴猛将的天花板太史慈也是死在张辽的手上。 总之,张辽对东吴众人的压力太大了。 吴国名将丁奉竟然侥幸一箭射中东吴最恐惧的敌人张辽,随后张辽病逝,从此东吴众人弹冠相庆,整个人都感觉轻松了许多。 演义中相关原文如下:岸上一彪军杀来;为首一将乃丁奉也。 张辽急拍马来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军无数。 以上只是三国演义中张辽的结局,那么在正史上张辽又是怎么死去的呢? 正史上,曹丕对张辽也非常器重,听说张辽的病久未痊愈,于是将张辽亲自接来,和他坐同一辆马车,还让御医给张辽看病,直到张辽痊愈。 张辽给吴军的威压比演义中还厉害三分。 孙权很可能被张辽打出心理阴影了,他如果攻打某一个地方,只要听到镇守的武将是张辽,便不敢前进了,即使张辽生病,也是如此。 孙权得知张辽生病后,对众将说道:“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不是孙权太谨慎,而是张辽太可怕,太生猛。 公元222年,张辽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依旧抱病击败吴国名将吕范,缴获了大量吴军的舟船。 然而,张辽的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打仗消耗了他最后的力量,最后在江都逝世。 既然张辽是病逝的,那么罗贯中为何要给张辽安排一个中箭身亡的结局呢? 其一,罗贯中故意贬低魏国大将,因此安排丁奉射杀张辽。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整体基调是尊刘贬曹,对于东吴的笔墨不是太多。 其二,罗贯中认为马革裹尸才是一名武将最后的归宿。 张辽是一代名将,不应该病逝,而是应该战死沙场,太史慈、甘宁两人也是因此被罗贯中安排战死沙场的。 发布时间:2025-01-27 12:04:42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4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