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不忘初心第一人,庄子如何实现自由! 内容: 点上方播放键收听本文语音版庄子指出,人类达到“自得”或“自由”有两种途径:一是追求本根、绝对,也就是回复到人类最初的起源上,“始于玄冥,反于大通”。 不知从何时起,“初心”一词成了这个浮躁忙碌的世界中的流行词。 人们疲惫了,迷惘了,不自由了,不知道该往哪里走的时候,想到了“初心”,想想自己为什么出发,最开始的目标是什么,真正追求的是什么,不安分的心便会得到片刻的安宁,然而“初心”到底是什么呢? 庄子可谓追逐“自由”第一人,他的名篇《逍遥游》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初心”。 为什么庄子能够达到“始于玄冥,反于大通”逍遥而游的境界,因为他才真正懂得,“初心”不是“有”,而是“无”。 《逍遥游》的核心:一个“无”字《逍遥游》这一篇,事理线索比较简单,叙述也有率意重复处。 开篇就讲鲲鹏的寓言,中间穿插《齐谐》的记载,又对应讲蜩与鷽鸠的寓言,穿插汤问棘的故事。 接下讲列子、许由、连叔与接舆、惠子与庄子的故事或议论。 全篇行文宏放恣纵,主要思想则归结为一句话:“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无”,此篇所论无疑都是围绕这一核心概念而发挥,张松辉先生在《庄子考辨》中写道:“庄子写大鹏、小鸟并非在讨论自由不自由的问题”,而是在讨论“无为无不为的思想主旨”,是非常正确的。 “逍遥”一词为庄子所创“逍遥游”三字,为庄子所创。 “逍遥”是一叠韵复合词,又写作“消摇”。 “游”字又写作“遊”。 今本《庄子》通作“逍遥遊”,三字均从“辵”旁,使这一篇题更加整齐传神。 牟宗三先生概括说,老子之道为实有形态,而庄子则纯为境界形态,“如洒脱、自在、无待、逍遥这些形容词,这种形而上学因为从主观讲,不从存在上讲,所以我给它个名词叫‘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中国哲学十九讲》)。 此语道出了庄子的特点。 庄子笔下的“逍遥”“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逍遥游》)“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大宗师》)“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墟……逍遥,无为也。 ”(《天运》)“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达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让王》)其他说到“游”的地方更多。 “逍遥”是无为、自得的意思,古语“自得”大致类似现代汉语所说的“自由”。 蒋锡昌先生说:“总括可知‘逍遥’二字,乃无为、闲适、往来自由之貌,所以形容‘游’字者。 ”(《庄子哲学》)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庄子指出,人类达到“自得”或“自由”有两种途径:一是追求本根、绝对,也就是回复到人类最初的起源上,“始于玄冥,反于大通”。 二是安于现状,接受现实,既不超前,也不滞后,不介入人为,不显露个性,“安时处顺”、“与世同波”。 由上述引文来看,庄子是更注重追求本根、无为的含义。 锺泰云:“《外篇》‘消摇,无为也’,此谓无为则得消摇,非以消摇即是无为也。 ”获得自由途径,在于正确看待大小在《逍遥游》篇中,庄子举出鲲鹏与蜩、鷽鸠和斥鷃,冥灵、大椿和朝菌、蟪蛄的对比,提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称之为“小大之辨”,这可以说是庄子书中最初步的一个概念。 庄子提出“小大之辩”的问题加以讨论。 小的事物在量上不如大的事物,比如斥鷃“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就不如鲲鹏的“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就不如冥灵的“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以及大椿的“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然而,数量上占有的越多,知道的就越多,感受的也越多,是否就更加自由? 用今人的话说,是否应当追求更多、更大、更强? 老子说:“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中国的传统并不是单纯追求更多、更大、更强,而是贵于自省。 自己确实努力了,那么成败反而可以放在第二位。 数量上的占有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从内在之中建立依据。 无为,或者说不介入人为,又何来更多、更大、更强呢? 大多数人都在“比较”中获得生存的意义。 “小大之辩”是最显而易见的一个现象,是最初提出的人生问题,但它刚一提出,就被否定了。 思想通过自我否定而得到超越。 支道林《逍遥论》最与庄子心合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 庄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鹏鷃。 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鷃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 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 此所以为逍遥也。 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忘烝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 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 此向、郭之注所未尽。 支道林是否定鹏、鷃,而只肯定至人的。 向、郭强调鹏、鷃各自依循本性,尽其本分;而支道林强调鹏、鷃各有局限,均偏离根本。 人真的能随便顺应其本性吗? 那么桀纣的残暴是否就可因为顺应本性而无可厚非了呢? 庄子的思想从根本上是否认“小大之辩”的,把有化为无,追寻万物的原始,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而不是通过比较大与小,得与失。 发布时间:2025-02-21 12:05:51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4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