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清代最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渔父·收却纶竿落照红》赏析 内容: 《渔父·收却纶竿落照红》纳兰性德 〔清代〕收却纶竿落照红,秋风宁为剪芙蓉。 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 译文:夕阳西下,渔人收起鱼竿准备回家。 连秋风都是温柔的,不肯让荷花凋谢了。 烟水蒙蒙,渔人悠闲自得,听短笛的旋律,被秋风吹进芦花荡的深处。 注释:渔父:词牌名,又称《渔歌子》《渔父乐》等,此调分为单、双调,又各有不同的体格。 此词为单调中之一体,五句,二十七字,除第三句外,通押平声韵。 纶(lún)竿:钓竿。 落照:即夕阳。 宁(nìng):犹乃。 芙蓉:荷花。 剪:作吹动解。 “吹入”句:谓悠扬的短笛声飘入芦花丛中。 创作背景:词为题画之作,赵秀亭等以为作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 徐轨(1636—1708年)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作《枫江渔父图》,康熙十七年(1677年)携图入京,后名流多有题咏。 此即其一。 赏析:这首词犹如一幅恬淡的水墨风俗画。 开篇描绘晚霞烂漫,渔人悠然收竿的场景。 “收却纶竿落照红”,纳兰一贯钟情的白描手法在此一显无余,夕阳西斜、晚霞烂漫,渔人悠然收竿,首句铺展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幅场景。 “收却”二字用在全词的开头,别有一番意味。 从字面上看,“收却”与“落照红”是同时发生的动作,而纵览全词,则可体味出这两者其实有着暗示的因果关系,即因“落照红”而“收却纶竿”,无须多言,便道出了黄昏中渔人逍遥自得,不假他求,这种自由自在的情绪,为整篇作品奠定了基调,又与下句的描述前后呼应。 “秋风宁为剪芙蓉”承接上句,由落照的色彩写到秋风的声响,由人之主体写到荷花之喻体,仍然是从细节着手,以拟人的手法,描述飒飒秋风之凉意吹飘,不求他物,只为了能轻轻地摆动水中那一簇簇绝美的荷花。 此处着一“宁”字,赋予了秋风人的性情与品格,出奇地于平和中凸现词人强烈的感情。 勾勒完风物,“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一句抛出一个空远淡漠的远景,人影稀,烟水蒙,笛音轻,纳兰将他的山泽鱼鸟之思寄托于词中,点明主旨,道出了渔人悠然自得,逍遥自在的情趣。 夕阳西斜、晚霞烂漫,飒飒秋风,烟雾蒙蒙,时人称纳兰题画诗词有种“烟水迷离”之感,从这首小令的诗情画境中也可见一斑。 全词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 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发布时间:2025-03-08 12:04:49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4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