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陶渊明:“心远”的境界 内容: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重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有一些新认识。 这首诗是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微醉之后,晚霞辉映之下,山岚笼罩之中,采菊东篱,忽望南山……一幅幅极具画面感的意象传达着诗人乐享田园、陶醉自然的恬静心态。 诗的前四句写出了“心远”的境界。 读懂这个境界,首先要充分理解这四句诗的内涵。 诗的前两句写了这样一层意思,住所虽然处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 陶家是浔阳最有势力的一个家族,即使已开始衰落,也不可能冷落到无车马的地步。 那陶渊明为何这样写呢? 接下来的两句诗,一问一答,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诗人舍弃了争名夺利的欲求,自然内心就疏远了那些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变得清静了。 读懂这一点也就明白了,“心远”指的是一种精神状态。 一个人舍弃了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追求,那么精神世界就会淡然超脱,因而即使居住在“车马喧嚣”的尘世之中也能感受到宁静,体会到复归自然的喜乐。 在众人皆求功名利禄的时代,诗人的超然物外,彰显出了一种极富哲理的人生态度。 后半篇看似是写隐居生活的乐趣,实际上则是对“心远”意境进一步丰富。 飞鸟投林,斜阳悠悠;采菊东篱,悠然自得……看到的是大自然的和融淳净,体会到的却是诗人的超脱、悠然、浑朴的心境。 如果不是“心远”,诗人怎么能达到这种主观心境与客观环境的浑融妙合,达到物我统一的程度? 而这种“心与境会”的境界,也使得这几句诗成为情景交融的名句,让人们能够体悟“心远”带来的美妙体验。 今时今日再次体会陶渊明所描绘的“心远”意境,仍觉大有裨益。 沉下心来,把自己置于“心远”的意境之中,就会发现人生的“真意”,是实现个人的价值,而非逐名夺利。 其实,一些人追求功名利禄的目的,不过是想获得更好的平台、途径、条件去实现人生价值。 但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却把方法当作了目的本身,沦为“车马客”,为沽名钓誉,奔逐于喧嚣的俗世之中,钻营取巧、装腔作势,低三下四、阿谀奉承地失去了尊严。 更有一些人,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走上歪门邪道,终至沉沦。 扼腕叹息之余,体悟“心远”的意境,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自己,更加能抵住诱惑、耐住寂寞。 淡然心定,淡泊名利,才能远离喧嚣,始终保持慎始慎终,在沉静中守望那片属于自己的洁净心地,用博大的胸怀俯仰天地间。 ◎本文原载于《文摘报》(作者尚京云、赵新光、时新刚),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时间:2025-03-10 12:00:08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4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