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晚唐大臣、诗人韩偓诗《深院》,通篇只点染景物,不涉具体情事,也没有一处直接抒写怀旧之情,全借景物暗示、烘托,境界朦胧 内容: 《深院》韩偓 〔唐代〕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译文:切肤的轻寒刺面的风,梅花如飘雪,杏花正红。 夜深里,斜搭上的秋千索静静地悬着,烟雨朦胧之中,隐约可见那座楼阁。 注释:恻(cè):凄恻。 这里作者含主观感情色彩来写对天气冷暖的感受。 翦翦(jin):指春风尖利,砭人肌肤,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 “小梅飘雪杏花红”句:仲春之际,梅花已谢,纷纷飘落,而桃杏花却刚刚盛开。 一作“杏花飘雪小桃红”。 斜搭秋千索:据《古今艺术图》等资料记载,当时北方寒食节,有女子荡秋千为戏的习俗。 斜搭:指秋千索斜挂在木架上。 创作背景:据作者《香奁集》记载,诗人在往岁的寒食节,曾与一位女子有过一段情缘,但后来彼此分开了。 在《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说得更加明显,这首诗显然是因怀念那位阔别三千里的情人而作。 赏析:“恻恻轻寒翦翦风。 ”首句从寒食节的气候写起。 “恻恻”,是形容轻寒的气候呈现凄切之感;“翦翦”,是形容风轻微而带有寒意。 这句正点寒食节“乍暖还寒”的特点,借轻寒的微风,渲染一种凄迷黯淡,但又并不十分沉重的气氛。 “恻恻”、“翦翦”两个叠字,声音轻细,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 “小梅飘雪杏花红。 ”次句仍点时令,但转从花的开落角度写。 梅花已经开过,正飘散着雪白的花瓣,杏花却开得正鲜艳。 这句色彩的对比鲜明,画出寒食节明丽的春光,与上句的色调恰成对照。 如果说上句多少透露出因怀人而产生的凄迷孤寂之感,那么这句则与记忆中的温馨亲切的往事不无关系。 《寒食夜有寄》说:“云薄月昏寒食夜,隔帘微雨杏花香。 ”《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 见客人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可以证明梅、杏与往昔情缘的关系。 夜间是看不见“小梅飘雪杏花红”的景象的,这正可以进一步证明这句所写的并非眼前实景,而是记忆中的景象。 一、二两句的含义则是:身上感受到恻恻轻寒和丝丝寒风,闻到梅花和杏花的香味,于是才意识到,一年一度的寒食节又来临了,又是“小梅飘雪杏花红”的时节了。 正因为前两句在写景中已经暗暗渗透怀人的感情,因此第三句便直接联想起与这段情缘有关的情事。 “夜深斜搭秋千索”,表面上看,似乎这只是写诗人夜间看到附近园子里有一座秋千架,秋千索斜斜地搭在架上。 实际上诗人的这段情缘即与寒食节荡秋千的习俗有关。 《开元天宝遗事》说,天宝年间,“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 可见秋千之戏为寒食节特有的文娱体育活动,且以女子戏者为多。 据《香奁集》记载推断,诗人与他所恋的情人,正是在寒食节的秋千架旁结下一段情缘。 因此,夜间瞥见秋千架的暗影,便情不自禁地想到当年的情事。 往事如烟,现在对方“阔别三千里”,踪迹杳然,不可复寻。 在怀旧的怅惘中,诗人透过朦胧的夜色向秋千架的方向望去,只见楼阁的暗影正隐现在一片烟雨迷蒙之中。 这景色,将诗人思而不见的空虚怅惘和黯然伤魂,进一步烘托出来。 这首怀旧诗,通篇只点染景物,不涉具体情事,也没有一处直接抒写怀旧之情,全借景物暗示、烘托,境界朦胧。 韩偓(844年-923年),字致光,号致尧,小字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晚唐大臣、诗人,翰林学士韩仪之弟,“南安四贤”之一。 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及第,出佐河中节度使幕府。 入为左拾遗,转谏议大夫,迁度支副使。 光化三年(900年),从平左军中尉刘季述政变,迎接唐昭宗复位,授中书舍人,深得器重。 黄巢进入长安,随驾进入凤翔,授兵部侍郎、翰林承旨,拒绝草诏起复前任宰相韦贻范。 不肯依附于梁王朱全忠,贬为邓州司马。 唐昭宗遇弑后,依附于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寓居九日山延福寺。 信仰道教,擅写宫词,多写艳情,词藻华丽,人称“香奁体”。 后梁龙德三年(923年),病逝于南安县龙兴寺,安葬于葵山。 著有《玉山樵人集》。 发布时间:2025-03-15 12:00:03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4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