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王达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内容: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 接下来历史名人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王达,江苏无锡人,生于公元1350年,是明成祖时期有名的书法家、画家,还是优秀的诗词达人。 他与浦源、王绂合称锡山三杰,与解缙、王璲、王洪、王偁并称大明东南五才子。 然,王达却于公元1407年吞服银屑自杀身亡,不幸英年而去,死时不到18岁。 这是何故? 一、王达其人少有才华的王达,字达善,号耐轩居士,为人谦和恭慎,生性淡泊耿直,以文见长,以技名世。 早在洪武年间就曾明经中举,旋即获任国子助教,后来还擢升翰林编修,官至侍读学士。 明成祖朱棣登基称帝时,他与解缙一道受命共同草拟继位诏书。 亦曾参与编修洪武实录,编制《永乐大典》,乃五位编撰总裁之一。 王达的书法作品小楷《九龙山居记》,是流传至今有名的代表作。 所写的诗《送人从军》亦是传诵一时的佳作:烟浦绿迢迢,离人酒易消。 路分京口树,帆度月中潮。 夜静闻清柝,风寒试照貂。 汉家方讨虏,好事霍嫖姚。 为此,才气过人的王达一度得到明成祖朱棣的欣赏,对他青睐有加,十分看好。 二、意外的回复惹祸就在明成祖朱棣看中王达欲重用时,一次意外却让王达这位大才子中道夭折,黯然而去。 那是公元1407年,明成祖朱棣一时兴起,便召见王达听取他的述职汇报后,貌似很随意地问了王达一个敏感的问题:王学士,你认为建文帝有何过失? 熟悉明史的读者都知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将帝位传给皇太孙朱允炆后(也就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令朱元璋的四子朱棣非常不满,后来便发动靖难之役,从建文帝手中抢得帝位(也就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 但朱棣却很担心别人说他得位不正,认为是篡位而得,便在焦虑中想先征求年轻学士王达的意见,期望得到满意的答复。 哪知,实诚的王达没明白朱棣的用意,便客观地作了回复:建文帝本来是可以成为好皇帝的,不过,辅佐他的大臣不好。 王达的本意其实是建议朱棣亲贤臣、远小人,多采纳忠贞之言,更好地推进大明朝的发展,并没有侵犯朱棣继位恰当与否。 偏偏朱棣却理解为王达站在了建文帝一边,还在思念建文帝,为他歌功颂德。 一下便不高兴了,朱棣的性格原本乖戾,有粗暴的作风,当即翻脸,对王达产生了不满。 三、有意刁难之下,王达受到惊吓立时,朱棣有意选了十个生僻字,要王达快速答上来,字该怎么读? 饶是王达天资聪颖,也只答对8个字,有两个字还是没有读准。 朱棣便取笑王达:你不是大才子吗? 还有你不认识的字,看来也只是虚名罢了! 说完,朱棣便拂手而去,根本没在意王达的惊讶,也不想听他任何解释。 诚惶诚恐的王达也不知道是怎样回府的,只感到天旋地转,深怕朱棣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于他,甚而牵连家人,乃至九族被诛。 惴惴不安之下,王达于当晚便吞服银屑自杀身而去。 一代才子就这样离世,让人唏嘘不已。 四、后记王达之死,除了让人感慨伴君如伴虎的悲催之外,亦告诉世人:凭着过人的才华赢得重要的职务,也不容易,很多时候也是高处不胜寒,更需要拥有敏锐的洞察力,更要明白上司的性格特点以及忌讳之处等等情况,千万别糊涂,疏忽大意,憨憨地以为自己的建议不过是之见,没啥关系,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若上司开明,善于纳谏,倒还相安无事;若上司心性扭曲,还有暴虐倾向,那就危险了。 毕竟,他期望的是喜欢的话语。 你不加考虑将自己心里话一股脑儿说了出去,会有好果子吃吗? 轻则招来反感,重者会引来致命的危害。 王达悲惨的结局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你说,这样的影响,大不大? 当然很大。 可见,语言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不好,也是有极大杀伤力的。 所以,懂得说话的艺术,有时候比完成天大的难事还要关键得多,还要管用得多。 是为鉴。 发布时间:2024-05-11 10:01:49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