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东晋时期官员郗超简介:太尉郗鉴之孙,会稽内史郗愔之子 内容: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 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那么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郗超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郗超(336年-378年),字景兴,一字敬舆,小字嘉宾,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东晋官员、书法家、佛学家,太尉郗鉴之孙,会稽内史郗愔之子。 郗超出身于高平郗氏,历任抚军掾、征西椽、大司马参军、散骑侍郎、中书侍郎、司徒左长史等职。 他是桓温谋主,曾劝说桓温废帝立威。 桓温因不肯采纳他的建议,在第三次北伐时大败而回。 桓温死后因母丧辞去司徒左长史之职,后被起复为散骑常侍、此后又授任宣威将军、临海太守等职,郗超都没有接受。 太元二年十二月病逝,时年四十二岁。 郗超善长草书,亚于二王,《书品》将其书法定为中品。 他还精通佛学,著有《奉法要》,被支道林等名僧誉为“一时之俊”。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郗超年轻时卓越超群,放荡不羁,有旷世之才,在士林中交游广泛。 他善于清谈,见解义理精妙入微。 永和元年(345年),会稽王司马昱被授为抚军大将军,征辟郗超为府掾。 追随桓温永和四年(348年),桓温因平蜀之功,进位征西大将军。 郗超进入桓温幕府,担任征西府椽,后改任大司马参军。 桓温英气高迈,很少推崇他人,但在与郗超交谈之后,却认为他深不可测,因此尽心礼待。 而郗超也一心追随桓温,不久又被授为散骑侍郎。 太和四年(369年),桓温请求与徐兖二州刺史郗愔、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一同北伐前燕。 当时,北府兵卒悍勇,桓温不愿让郗愔掌握京口重镇。 郗愔对此丝毫不知,还致信桓温,表示愿意与他共同辅佐王室,请求率部出河上。 郗超将原信毁掉,以父亲的名义伪造信件,呈给桓温。 信中写道:“我不是将帅之才,不能胜任军旅重任,而且年老多病,还是给我一个闲职,让我休养吧。 徐兖二州的军队就由桓公统领吧。 ”桓温得信大喜,当即改任郗愔为会稽内史,并自领徐兖二州刺史,兼并了郗愔的军队。 同年四月,桓温自兖州出兵北伐。 郗超极力劝谏,认为汴水久未浚治,会影响漕运。 桓温不听,执意进军,并由清水进入黄河。 郗超再次劝谏,认为桓温入黄河之法是逆水而进,难通漕运,担心前燕拒守不战,会令晋军粮道断绝,陷入无粮困境。 他建议桓温尽率全军直击前燕国都邺城,这样不论前燕逃回辽东后方、拒守邺城或出兵决战都有利于北伐进展。 郗超又提出另外一个比较稳健的策略,建议桓温坚守河道,控制漕运,储蓄粮食,直至明年夏天再继续进攻。 他认为如不速战速决,当战事拖延至秋冬后,在水量减少而北方早降温的客观条件之下,会令到晋军更难维持。 但桓温全都不听。 九月,桓温在枋头被燕将慕容垂击败,大败而回。 密谋废立桓温北伐的本意是要建立功勋,然后回朝接受九锡,从而夺取政权,但却因枋头兵败,威望顿减。 咸安元年(371年),桓温收复寿春,对郗超道:“这次胜利能雪枋头兵败之耻吗? ”郗超则表示不能。 当夜,郗超对桓温道:“明公身居重任,如果不能效仿伊霍、废立皇帝,不足以镇压四海,震服宇内。 ”桓温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定废黜皇帝司马奕。 同年十一月,桓温散布流言,称司马奕因阳痿不能生育,并让宠臣相龙、计好、朱炅宝等人参侍内寝,而后宫所生三子并非皇帝亲生。 不久,桓温率军入建康,以褚太后的名义下诏,废司马奕为东海王,并立会稽王司马昱为皇帝,是为晋简文帝。 当时,郗超担任中书侍郎,坐镇朝廷,百官皆畏其权势。 谢安曾与王坦之一同去拜访郗超,一直等到天色已晚也未能入见。 王坦之打算离去,谢安道:“你就不能为了性命,先忍一忍吗? ”简文帝虽被立为皇帝,但却形同傀儡,常担心被桓温废黜。 后来天现异象,荧惑入太微,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帝位不保的征兆,司马奕被废时也有同样的天象。 简文帝非常不安,甚至向郗超询问桓温是否会再行废立。 郗超断言道:“桓大司马正对内稳定国家,对外开拓江山,我愿用全家百余口来担保,不会发生那种不正常的政变。 ”简文帝稍微安心,又吟诵庾阐诗道:“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 ” 简文帝因不能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位不到两年便忧愤病死。 壮年病逝桓温死后,郗超改任司徒左长史,但因母丧离职。 他认为父亲郗愔是名公之子,位遇应在谢安之上,但一直处于闲职,而谢安却能掌握朝政,对此愤恨不平。 谢安对郗超也是深恨不已。 守孝期满后,朝廷起复郗超为散骑常侍,后又授为宣威将军、临海太守。 他都没有接受。 太元二年十二月(378年1月),郗超病逝,年仅四十二岁。 发布时间:2025-04-13 10:00:17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6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