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杜甫和李白在山东分别以后去了哪里?杜甫考试为什么落选? 内容: 杜甫和李白在山东分别以后,来到了京城长安。 他抬头看,嘿! 果然名不虚传,长安城规模宏大,街道整齐。 宫殿府邸耸入云天,各种宗教庙宇,公私园林,商店旅舍,栉(zhì)次鳞比;人群熙来攘往,不少是西域各国和日本、高丽等国的使臣、学生和商人,真是说不尽的繁华热闹。 杜甫先在城南一家客店住下,然后或者走访亲友,或者到处游逛,转眼之间几个月过去了。 一天,听说当今皇上下了-道圣旨,叫那些在文学艺术方面有专长的人进京参加考试。 杜甫来到长安,本来是希望得到一官半职,听到这个消息,便想趁机试一试。 他尽管非常自负,考试前几天还是作了认真准备。 考试那天,他很早起身,胡乱吃了些早点,匆匆赶到考场。 应考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后来成为著名诗人的元结(公元723-772年)也参加了。 考试完毕,杜甫觉得文章写得顺手,虽然不能说是字字珠玑(jī),也称得上锦绣文章,接下去自然是专等佳音了。 不料左等右等,最后传来消息说:这次考试,没有一个人录取,全部落选。 这无异对杜甫浇了一头冷水。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那时候宰相李林甫在朝廷里独揽大权,他是个“口蜜腹剑”的阴谋家,非常妒忌有才能的人。 为了保持他的地位,一再制造冤狱,诬陷朝廷里正直的大臣。 左丞相李适之被贬为宜春太守,不久被迫自杀。 名御史李邕,在北海太守任上被李林甫暗害。 李林甫最恨文人和艺术家。 他怕他们任意批评朝政,对他不利,于是玩弄阴谋,让这次考试的人全部落选。 他却向玄宗皇帝祝贺,说什么这证明有道德学问的人已全部被朝廷任用,社会上已经没有什么人才了。 这次考试就是这样变成了一个骗局。 这是杜甫第二次考试失意。 十一年前进士考试落第,那时是少年气盛,还不把它当一回事;这次可不同了,他把考试当作唯一的出路,而且非常自信,谁知却得到这样的结果。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过了几天,他的父亲又在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的任上去世了,杜甫的经济来源断绝。 从此他便在长安流浪,生活一天比一天穷困。 当时一小部分贵族承袭前代的遗风,本延揽几个文人、乐工、画家,作为生活的点缀,也给这些点缀的人物一点小恩小惠,驱使他们陪伴诗酒宴游。 杜甫为了获得官职和维持生活,他不得不低声下气作几个贵族府邸中的“宾客”,过着屈辱的生活。 对当时的生活,他曾经这样写道:朝扣富儿门(早晨去敲富贵人家的大门),暮随肥马尘(傍晚跟在达官贵人的肥马后面,不避灰尘)。 残杯与冷炙(吃的是残汤剩饭),到处潜悲辛(到哪儿也得把辛酸的眼泪往肚里吞)。 发布时间:2025-04-21 09:08:01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6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