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唐代诗人沈佺期诗《游少林寺》赏析 内容: 《游少林寺》沈佺期 〔唐代〕长歌游宝地,徙倚对珠林。 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 绀园澄夕霁,碧殿下秋阴。 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 译文:在高声歌唱中游览宝地,徜徉在清幽静谧的树林之中。 寺中雁塔历经风霜显得古朴庄重,九龙潭因岁月久远而更显幽深。 佛寺在雨后斜阳里显得分外明亮,碧殿如蒙上秋阴的暗淡色调。 日暮归途中只见烟霞满天,山路上蝉鸣声到处可闻。 注释:徙倚:犹徘徊,逡巡。 一作“屐倚”。 珠林:指林木的美称。 风霜:一作“丹青”。 绀(gàn)园:佛寺的别称。 霁(jì):雨后转晴。 赏析:这是一首记游的五言律诗,表现了诗人对佛门胜地少林寺的衷心礼赞。 “长歌”的欢悦与“徙倚”的急切,毕现了诗人心中对宝地的久盼,而“宝地”与“珠林”二词,便是诗人对名刹的激赏。 接着诗人取“雁塔”与“龙池”两个著名景点,展现其岁月之幽、深难测底。 走出历史的风尘,来到眼前的风景中,但见雨后初霁后的宝宇,风光更为绮丽,高檐碧殿,饱蘸秋阴。 留恋之余,不觉秋晚,山蝉相送,意犹未穷。 首联是概写游寺。 诗人踏着歌声来到这所佛门宝地,仔细地观赏了寺内清幽秀美的园林景色。 “宝地”“珠林”,都是出自佛经用语,所谓“黄金七宝为地,摩尼珠为林”。 少林佛殿及其幽美园林风光也由此不言自喻。 “长歌”二字,表现诗人当时畅游的欢快心情。 次联进而描述寺内两处重点景物。 一处是古老的雁塔。 雁塔原是印度古代佛教僧人为舍身救饥的雁王立塔纪念,出自佛经故事,后世相传成为佛寺的重要建筑。 另一处为龙池,指寺中有名的九龙潭,潭水很深,据说有九龙蟠聚其下,“风霜古”“岁月深”,两句上下交织成文,说明雁塔之古是由于岁月之深,而龙池之深也是因为霜风之古。 三联再写遍游以后的时间变化。 “澄”“下”两字写时间转移动景,最能生动传神。 “夕霁”和“秋阴”,既点时间,又指季节,自然引出尾联的“晚霞”与“蝉噪”。 尾联写霞彩满目,蝉声盈耳,结得声色并茂,非常尽兴快意。 此时的蝉声相送,同首联的长歌来游,前后相应,主体与客观协调一致,早晚一片欢愉场景,诗人畅游的欢快心情,也跃然纸上。 这首诗的结尾基本上是宫廷宴会诗“让我们回去吧,天已晚了”的翻版,不过,这一效果的取得,是通过一种触发孤独及秋愁的客观景象。 诗人游寺的高潮是一种与觉悟相联系的清澄,但诗人随即面对越来越浓重的暮色,最后是归家,进入烟霞弥漫的孤立世界。 沈佺期是唐初的宫廷诗人,也是完成律诗定型的重要人物之一。 其诗特点是:“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 ”(《新唐书·沈佺期传》)按此标准与前代山水诗比较,无论从构思、写景、音律,形式和语言各方面看,这首诗都可说达到后来居上的胜境,实为唐初和沈氏五言律诗的代表佳作。 创作背景:少林寺是达摩始祖修道传宗之所,亦因寺僧唐初护国而名扬天下。 历代名人雅士多有游历,留下佳章无数。 此诗是唐代高宗武后时期诗人沈佺期游览少林寺时的记游之作,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沈佺期(约656 — 约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 唐代诗人。 与宋之问齐名,称“ 沈宋 ”。 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 擢进士第。 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 坐交张易之,流驩州。 稍迁台州录事参军。 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 开元初卒。 发布时间:2025-04-24 12:04:28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6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