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由来,一叶障目障成语故事的典故 内容: 这个成语最初见于《鹖冠子。 天则》。 本篇相传为春秋时代楚人鹖(音he合)冠子着,实际上是后人伪造的。 它的原文是: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意思是说:耳朵是管听的,眼睛是管看的。 一片树叶遮住眼睛,就会连泰山也看不见;两粒豆子塞住耳朵,就会连雷声也听不见。 三国魏邯郸淳编的《笑林》中,还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楚地有一个贫苦的读书人,他闲居家中,不去好好劳动,却想能意外地发财。 有一天,读《淮南子》这本书,书上说螳螂捕蝉时全靠树叶给它遮住身体。 他想,人要是得到那片树叶,不就可以用来隐身? 楚生立即放下书本,跑到树林里去东寻西找,总算他走运气,终于发现有一只大螳螂躲在一片树叶背后,举起双臂朝蝉扑去。 他也顾不得看螳螂是否捕到了蝉,急忙爬上树去摘那片叶子。 可就在这时候,树叶纷纷下落,与原来地上的树叶混在一起了,他只好将地上的树叶都带回家,然后一片片地拿着树叶遮住眼睛,问他的妻子说:“你还能看见我吗? ”起初,妻子如实回答:“看得见! ”可是楚生一连几天, 总是这样一片一片地遮住眼睛,一次又一次地问。 妻子厌烦了,便改口说:“看不见! ”这一下,可把楚生高兴坏了,拔腿就往市场跑去。 他一手举着树叶遮住眼睛,一手就去偷人家的东西。 当场被人抓获,扭送到县衙。 县官审问他时,他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并说:“我用这片树叶遮住眼睛,别人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嘛! ”县官听罢,哈哈大笑,知道这是个书呆子,责备一番就把他放了。 根据这些记载和故事,人们就常用“一叶障目”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个成语,比喻为细小的事物或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和整体。 发布时间:2025-05-01 09:33:01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6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