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孙权的位置都是孙策给的 孙策后代为何断子绝孙 内容: 孙策将江东留给孙权,孙权为啥弄得他断子绝孙? 这么回报合适吗? 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很多人对孙权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这件事耿耿于怀,为啥? 因为东吴的江山是孙策打下来的,怎么也得追封个皇帝吧? 那么我们来看看司马家类似的情况。 我们都知道,司马师被侄儿司马炎追封为了景皇帝,主要原因就是司马师没有亲生儿子。 唯一的儿子,还是弟弟司马昭过继给他的司马攸。 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这个司马攸,差点成为司马炎的心腹大患。 当司马炎病重之时,司马攸还很年轻。 这个时候朝中一片呼声,希望司马攸继位。 这件事对司马炎来说非同小可。 因为从法理上来说,司马攸是司马师的嗣子,而司马师被追封为皇帝,那么司马攸完全有资格继承皇位。 如果这件事真的干成了,那司马炎这一脉可就彻底没戏了。 所以司马攸最后因为这件事,被逼得忧愤而死,年仅36岁。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攸的小儿子司马冏,正是八王之乱的主要成员之一。 司马冏自认为自己的老爹是有继承权的,而他也继承了老爹齐王的爵位,所以他自认为有天子之志。 因此司马冏在搞掉贾南风和司马伦以后,开启了权倾朝野之路。 要是当初没有追封司马师这件事,那司马攸这一脉也不会如此猖狂,说不定就避免了后期的八王之乱。 你看看,追封叔伯为皇帝,是一件多么令人忌讳的事情。 一个不小心,就会造成天下大乱的局面。 所以我们说,从天下稳定的角度来说,孙权不追封孙策为帝,那是明智之举,谁让孙策有儿子呢? 一、孙策一子三女,落得断子绝孙的下场。 孙策去世的时候,年仅26岁。 因此只留下一个儿子,那就是孙绍。 在孙权登基称帝以后,孙绍就被加封为了吴侯。 此外没有特殊的恩赏,后改封上虞侯。 孙绍去世以后,他儿子孙奉继承了上虞侯的爵位。 但是问题还是那个问题,由于孙策是江东立业之主,所以在吴末帝孙皓生病的时候,便有人传言孙奉要去夺取帝位了! 孙皓本来疑心病就重,因此病好了以后,果断诛杀了孙奉。 孙奉表示自己啥也没干就被诛杀,实在是太冤枉了。 但是没办法,谁让你爷爷那么能干却没能活久点呢? 由于孙奉没儿子,所以孙策这一脉彻底断绝。 孙策还有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顾邵、陆逊和朱纪。 这三个人中,前面两个大家肯定很熟悉,那都是江东俊杰。 顾邵本人不怎么出名,他老爹顾雍可是东吴鼎鼎大名的丞相。 而他本人也官至豫章太守,是东吴响当当的大才子。 他们老顾家也是东吴著名的世家大族。 陆逊这个人就太出名了,火烧连营八百里,打得刘备仓皇西逃的就是陆逊。 而且陆逊后来更是出任东吴丞相,可谓是真正的出将入相。 朱纪这个人不怎么出名,而且官职也不算高,只做到了校尉,是这三个人里面混得最惨的。 不过他老爹朱治却是东吴响当当的名将,被孙权封为故鄣侯。 这三个人都是当世之英杰,而且或多或少,都是江东大族。 因此孙权将孙策的女儿嫁给他们,不仅可以让这三个女娃得到幸福的生活,而且可以稳住这些世家大族,保证东吴帝国的安宁,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孙策可利用的价值已经不高了。 人还是要向前看,斯人已逝,那么就没有必要为了去世的人,而耽误活着的人。 中国古代一直讲究守孝三年,其实就是严重耽误了活着的人。 你比如说苏东坡当年刚刚考上进士,没多久母亲去世了,他只好回家守孝三年。 可三年以后欣赏他的仁宗皇帝已经故去,新上台的英宗对他不感冒了,你说苏轼是否错过了一个好机会? 正当苏轼打算大展宏图的时候,他老爹苏洵也去世了,直接导致苏轼又回去守孝三年。 试问人这辈子有几个6年呢? 苏轼最好的时光都留给了守孝,难怪他在官场上没什么进展了。 同样的道理,孙策已经去世了,孙权作为活着的人,能让孙策成为自己事业上的障碍吗? 当然不能,因此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那就是为了让孙策无法成为自己事业上的障碍。 不仅不能成为障碍,还要充分利用孙策的残余价值,这才是合格的政治家。 因此孙权将孙策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东吴的世家大族和名将之后。 这么一来便能体现出孙权对这几个人的重视,以及对他们背后力量的认可。 这是有利于东吴大计的联姻策略,何乐而不为呢? 可以说孙策的残余价值,基本都被孙权给开发光了。 他对故去的这位老哥,是否真的如此无情呢? 三、守住老孙家的基业,才是真正报答了哥哥。 其实我们都误会孙权了,作为一代帝王,守住如此大的功业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孙权必须要为之付出各种努力,从多角度出发来稳住局面。 孙策虽说打下了江东的天下,但留下的无疑是一个烂摊子,要不也不会让年长的孙权接手了。 所以说孙权可谓是任重道远,这一路走来着实不易。 孙权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保住孙家的基业,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是真正对得起哥哥孙策。 如果只在乎给孙策相应的名位,却不考虑如何保住大业,那才是真正对不起孙策。 如果孙权和袁术一样,刚刚建立大业就亡国了,就算追封孙策为皇帝,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说孙权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江山稳固考虑的。 册封孙策为长沙桓王是这样的目的,冷落侄儿孙绍也是这样的目的。 总结:孙策、孙权都为孙家江山做了很大的努力。 孙策负责打江山,孙权负责守江山。 其实都只是各司其职,没有高低之分。 相对来说孙权守江山还要困难一些,因为他守了很多年,面对着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复杂的事件。 此外两个人的儿女都为孙家江山做出了奉献,孙策的三个女儿是政治联姻的情况,孙权的女儿何尝不是呢? 比如说孙权的大女儿著名的孙鲁班,先嫁给了周瑜的儿子周循,后来又嫁给了卫将军全琮。 二女儿嫁给了车骑将军刘纂。 三女儿孙鲁育嫁给了左将军朱据,四女儿又嫁给了卫将军滕胤。 而孙策为了老孙家的未来,甚至舍弃了让儿子继位的想法,改选弟弟孙权继位,这本身也是从大局出发。 所以说,孙权的种种行为,都是为了稳住东吴的大局。 不存在什么厚此薄彼的情况,兄弟俩都明白,只有把东吴的基业保住了,老孙家才有未来。 参考资料:《三国志》读《三国志》,才能透彻了解三国历史。 发布时间:2024-05-23 10:07:03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711.html